容斋随笔_卷十二汉士择所从译文
-
查阅典籍:《容斋随笔》——「容斋随笔·卷十二汉士择所从」原文
汉朝自中平年间黄自军之乱起,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没有人不选择跟随的对象的,以此作为保全自身远避祸害的策略,然而不是英豪俊杰不能做到这一点。荀彧年轻的时候,认为颖川是四面开阔易受攻击的地方,劝乡中父老赶快避开此地,乡里的人多怀念故土不能离去,荀彧独自带领同族的人前往冀州,袁绍以对待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他。荀彧思量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业,就离开他而跟随了曹操。荀彧的同乡人留下来的,多被乱军杀了。袁绍派使者迎接汝南的士大夫,和洽却独自前往荆州,刘表以对待上等宾客那样的礼遇对待他,和洽说:“我不跟随袁绍的原因,是为了避开纷争之地。昏乱社会的君主,就能经常接近,长时间不离去,谗言邪念就会兴起。”于是向南到武陵去,那些留下来的人多数被刘表杀害。曹操在兖州为兖州牧时,陈留太守张邈跟他是亲友。郡士高柔却认为张邈一定会趁机会进行叛变,就打算带领乡人避开他,众人都认为曹操和张邈相互亲密,对他的话不以为然。高柔全家到了河北,张邈果然反叛曹操。郭嘉初次见到袁绍,对他的谋臣辛评等人说:“聪明的人对衡量他的主人是慎重的,袁绍头绪繁多,不得要领,喜欢图谋,却不能决断,很难跟他一起渡过大难,吾打算再次行动另找主人,你们怎么不离去呢?”辛评等人说:“袁氏现在是最强大的,离开他将往哪儿去呢?”郭嘉不再说话,于是离开,依附了曹操。曹操召见了他,跟他谈论天下大事。郭嘉出来后说:“这才真正是我的主子。” 杜袭、赵俨和繁钦在荆州躲避战乱,繁钦在刘表面前多次显示出奇才,杜袭说:“我们一起来的原因,是想保全自身好等待时机而已,您如果不停地表现才能,就不是我们这一类人。”等到天子在许昌定都,赵俨说:“曹操一定能成就天下大事,我知道归顺谁了。”于是投奔了曹操。河间的邢颛在无终时听说曹操平定了冀州,对田畴说:“听说曹操法令严明,百姓已经厌恶战乱了,乱到极点就会安定。我请求先去投靠他。于是收拾行装回到故乡。田畴说:“邢颛是知道天命的人中的先觉者。”孙策平定了丹阳,吕范请求暂时兼任都督,孙策说;“您已经有了大批人马,哪能再让您屈任小职位呢!”吕范说:“我现在舍弃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是想济助社会。就如同同乘一条船渡海,有一件事不牢靠,就会共同受到它的破坏,这也是我自己的盘算,不仅仅是您的。”孙策听从了他。周瑜听说孙策的名望,就辞绝结交的好友;等到孙策死后孙权即位,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跟他共同成就大业的人,就一心为他服务了。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起用他,但他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为他服务。这些人有这样的卓识远见,怎么会在乱世中遭到困厄呢?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敢。”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河间邢颛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颛,天民之先觉者也。”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sc.cn/wenzhang/14708.html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
- 「搜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