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昕人物生平
-
早年求学
雍正六年正月七日(1728年2月16日),钱大昕出生在江苏嘉定城西四十多里的望仙桥镇。钱氏祖籍常熟,明代正德年间,七世祖钱镃入赘嘉定管姓,遂定居于此。祖父钱王炯和父亲钱桂发都是秀才,以教书为业。他刚满周岁时,祖父便教识字,五岁时,送至本村塾馆读书,十岁以后,又先后随祖、父到所在塾馆就学,父亲为他讲授历史故事和教习作诗。这对于他早年知识的增进,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乾隆五年(1740年),年仅十三岁的钱大昕参加童子试,便考出了第六名的佳绩,使主考的县令惊叹不已。
乾隆七年(1742年),年方十五岁的钱大昕离开家乡到嘉定县城,拜祖父钱王炯的学生曹桂芳为师。当年,他考中了秀才。此时,钱大昕与王鸣盛相识。在考秀才的过程中,他的文才受到了主考官刘藻的赏识。嘉定县宿儒王尔达(王鸣盛之父)也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由于钱大昕家境困顿,因此他只得入赘到王家。此举遭到了王家亲戚及家丁的嘲讽。不久,城东坞城顾氏请他到顾宅给其子侄授课。这样,钱大昕学习更为勤奋。在坞城任教时,他于授徒之暇,通读了顾氏家藏的《资治通鉴》、“廿一史”等大量史籍。与此同时,他还留意著述,在阅读李延寿《南史》《北史》两部史书时,手编《南北史隽》一册。几年之间的刻苦自学,已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初步的专业基础。
乾隆十四年(1749年),经由王鸣盛和时任紫阳书院院长王峻的推荐,钱大昕被破格录入苏州紫阳书院学习。紫阳书院建于清初,雍正初年经布政使鄂尔泰重修后,即由讲求心性之学改为稽古考文,学风为之一变,从而成为汉学家的一个重要阵地。书院之中浓厚的学术气氛都为他潜心经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兼之有王鸣盛、王昶、曹仁虎等同窗好友相互质难问疑。得益于此,钱大昕的知识较之于前有了长足的进步。
乾隆十五年(1750年)五月,钱大昕和王鸣盛、曹仁虎、王昶跟从沈德潜游学。期间,沈德潜选刊王鸣盛、吴泰来、王昶、黄永源、曹仁虎和钱大昕的诗歌编为《七子诗选》,使得七子名声遍江左。
翰苑浮沉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乾隆帝首次南巡。钱大昕因献赋符合乾隆帝心意而被召前往江宁(今南京)行在,由乾隆帝亲自出题进行复试。评卷揭晓,钱大昕中一等二名。为此,乾隆帝特赐钱大昕为举人,当即任命为内阁中书。
乾隆十七年(1753年),钱大昕束装入京,到内阁票签房办事,自此开始了仕宦生涯和二十三年的居京生涯。期间,钱大昕得以与同年、同僚以及慕名相访的学人名士交游,论文道古,相与切磋。与钱大昕同应召试特授内阁中书的谢墉、陈鸿宝、王又曾、蒋雍植、褚寅亮相继入京后,经常在宣南(北京宣武门外迤南一带泛称“宣南”)聚会,时常举办小集,相从谈论诗文。
乾隆十九年(1754年),钱大昕中进士,又被擢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钱大昕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钱大昕授翰林院编修。期间,他常与同年褚寅亮、吴朗等研讨《九章算术》和西洋测量三角的方法。礼部尚书何国宗曾经在钦天监任职时间很长,慕名往访钱大昕,对他对天算之学的论述极为赞赏,把钱大昕比作汉代天文家贾逵。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钱大昕在大考(清翰林、詹事的升级考试)中获二等一名,擢右春坊右赞善,充武英殿纂修官及功臣馆纂修官。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钱大昕奉命充山东乡试正考官。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钱大昕充会试同考官,寻充《续文献通考》馆纂修官,其秋迁翰林院侍读。冬,奉旨署日讲起居注官。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钱大昕奉命充湖南乡试正考官。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钱大昕在大考中获得一等第三名,被提拔为侍讲学士,不久后充任日讲起居注官。
乾隆三十年(1765年),钱大昕奉命充浙江乡试副考官。同年,充会试同考官。
渐倦宦场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钱大昕因妻子王顺媖病逝,加之他自己身体不佳,夜不能寐,遂因病请假。大学士刘纶极力挽留他,钱大昕坚持推辞。十月,朝廷颁旨批准钱大昕南归。将南归时,他抄存昔日和王鸣盛、曹仁虎、王昶等人交游与在山东、湖南等地主持乡试所作的诗,并买舟南下,冬至后到达家中,开始撰写《廿二史考异》。告假归乡之后,钱大昕怡然自得于著述、游历和侍亲的生活,并开始悉心规划和布置居所,大有终老家中的意思。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因父亲察觉到钱大昕厌倦仕途的用意,便敦促他尽早入京复职。钱大昕只能返京。年底,钱大昕开始研读《说文解字》。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五月,钱大昕将之前钞存的诗编订成诗集十卷。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钱大昕充《大清一统志》纂修官。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钱大昕补翰林院侍读学士,会试充磨勘官,殿试充执事官,之后充任三通馆纂修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钱大昕奉旨入直上书房,教授皇十二子永璂书法。十一月,擢詹事府少詹事。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钱大昕奉命充河南乡试正考官,随后就任广东学政。
辞官讲学
乾隆四十年(1775年)五月,钱大昕因父丧居丧归里,引疾不仕。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去职后家境窘迫,钱大昕应两江总督高晋之邀,赴钟山书院执教,聊以改善生活。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廿二史考异》正式完稿。其后的十年间,钱大昕的作品大量涌现,是继《廿二史考异》之后的又一个高潮。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钱大昕自编《钱辛楣先生年谱》一卷,补《金石后录》二卷。
乾隆五十年(1785年),钱大昕应巡抚章攀桂之请,出掌娄东书院。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钱大昕撰《王世贞年谱》一卷及《通鉴注辨正》二卷。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钱大昕应聘修《鄞县志》三十卷,编撰《鄞县志辩证》《天一阁碑目》二卷及《疑年录》四卷。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钱大昕应聘任紫阳书院院长。当时,受业于钱大昕门下者,不下二千人,都是秉实事求是精神精研实学者,如此前典试外省时之门生邵晋涵、李文藻,又如书院学生李锐、夏文焘、朱骏声、孙星衍、钮树玉、潘世恩等。此后十六年,钱大昕往返于嘉定,苏州之间,遍交吴中名士与藏书家,醉心交流学术研究。其与戴震、王念孙、王鸣盛、黄丕烈、顾广圻相互切磋,于经史文义、音韵训诂、典章制度、氏族地理、金石、历法,无不精研。
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钱大昕校补《风俗通义》,并重订《金石录》,共得两千通。
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钱大昕补《唐学士年表》《五代学士年表》《宋学士年表》各一卷,撰《元氏族表》四卷、《补元艺文志》四卷。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亲政,廷臣多次致书劝钱大昕复出,他都婉言相拒。
嘉庆九年十月二十日(1804年11月2曰),钱大昕逝于紫阳书院,终年七十七岁。
- 钱大昕 钱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望仙桥河东宅(今属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 钱大昕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向乾隆帝献赋被提督学政庄有恭选为一等。后在召试中被评为一等,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中进士,经御试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其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赞善、武英殿纂修官、功臣馆纂修官、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期间还出任过会试同考官及山东、湖南、浙江、河南等地乡试考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父丧归里,从此引疾不仕。归田三十年,潜心著述课徒,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千余人。嘉庆九年(1804年),于苏州紫阳书院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钱大昕是18世纪中国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其治学范围广博精深,在史学、经学、小学、算学、校勘学及金石学等学术领域,均有建树和创见。有《十驾斋养新录》,后世以之与顾炎武《日知录》并称。一生著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行。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sc.cn/wenzhang/19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