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_传王莽传上译文

查阅典籍:《汉书》——「汉书·传王莽传上」原文

  王莽字巨君,是孝元皇后的侄子。元后的父亲和兄弟们都在汉元帝、汉成帝时封侯,担任要职,辅佐朝政。全家共有九人封侯、五位大司马,这些话记载在《元后传》裹。祇有王莽的父亲王曼去世较早,没有封侯。王莽的叔伯兄弟们都是将军、侯爷的儿子,他们趁着父辈有权势的时候,生活奢侈糜烂,相互以车马高大,歌妓多才,姬妾漂亮,游戏新颖夸耀攀比。衹有王莽一个人孤独贫穷,也因而待人谦恭,生活俭朴。他拜沛郡人陈参为老师,学习《仪礼》、 《周礼》,勤奋不懈,广泛学习,衣着像普通的书生一样。他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子,抚养失去父亲的侄儿,行为十分谨慎检点。另外,他在外面交结才智杰出的朋友,在家族中侍奉各位伯父叔父,都委婉周详,彬彬有礼。阳朔年间,他伯父大将军王凤病了,王莽侍候他,亲自尝药,不梳头,不洗脸,以致蓬头垢面,接连几个月不脱衣服睡觉。王凤在弥留之际,把王莽托付给太后和成帝,被任命为黄门郎,后来提升为射声校尉。

  过了很久,他的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皇帝,表示愿意分出自己的封户来分封给王莽,其他如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和中郎陈汤,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他们都替王莽说话,皇上从此认为王莽是贤人。永始元年,成帝封王莽新都侯,侯国建在南阳郡新野县的都乡,领有一千五百封户。后来升为骑都尉兼光禄大夫加侍中,在皇宫内值宿警卫,谨慎周到,他官职越来越高,态度却越来越谦恭。他分出车马和轻暖的衣物,施舍救济宾客,以致家裹没有多余的衣物。他接纳供养知名人士,结交很多将军、丞相、卿大夫。所以身居要职的人更加推荐他,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替他宣扬鼓吹,他的名声传遍朝野,超过了他的伯父、叔父们。他敢于做出矫揉造作的行为,却不觉得惭愧。

  王莽的哥哥王永曾任职诸曹,早已去世,有个儿子叫王光,王莽让他到博士门下求学。王莽在休假时,驾起车马,带着羊和酒,去慰劳他的老师,连他的同学们也一周嫔赠。引得许多书生竞相围观,老人们为之赞叹。王光比王莽的儿子王宇年纪小,王莽让他俩同一天结婚,来贺喜的宾客坐满了堂屋。过了一会儿,有一个人说他母亲犯了某种病痛,应当服什么药,等到客人散去时,他已经起身了好几次。他曾经暗中买了一个婢女,兄弟们中间逐渐传开了,王莽便说: “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我听说这个女子能多生儿子,因而替他买了她。”当天就把女婢送给了朱子元。王莽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追求名誉到了这种地步。

  这时候,太后姐姐之子淳于长因为有才干身列九卿,做官在王莽之前,名誉地位在王莽之上。王莽暗中搜集了他的罪过,通过大司马曲阳侯王根向成帝奏明了他的情况,淳于长伏法被杀,王莽因而获得了忠诚正直的名声,这些话记载在《淳于长传》里。王根因而请求退休,推荐王莽代替自己,皇上于是提拔王莽任大司马。这一年是绥和元年,王莽年纪三十八岁。王莽既已超出自己的同辈,继四位伯父、叔父之后辅佐皇帝,打算使自己的名誉超过前人,于是严格要求自己,不知疲倦地工作。他聘请许多贤良的人充当属官办事,皇帝的赏赐和封邑的收入全都用来招待士人,他自己更加俭朴节约。他母亲生了病,王公大臣和列侯派遣夫人前来探问病情,王莽的妻子出去迎接,竟没有及地的长衣,布裙也仅到膝盖。见到她的人以为她是奴仆,一问才知道她是王莽的夫人,都很吃惊。

  王莽辅政一年多,漠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尊称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王太后命令王莽辞官回家,让权给哀帝的外家。王莽遂呈上奏章请求辞官,哀帝就派尚书令韶命王莽说:“先帝把朝政托付给您而抛弃了臣属们,朕能够接掌江山,实在盼望跟您同心同德。现在您上书说有病要求辞官,从而显得朕不能顺从先帝的意旨,朕对此十分悲伤。已经命令尚书等待您入朝奏事。”又派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禀告太后说:“皇帝听到太后的诏命,非常难过。大司马如果不出来做官,皇帝就不敢处理朝政。”王太后又命王莽任职理事。

  这时哀帝的祖母定陶国傅太后、母亲了姬在世,高昌侯董宏上书说: “根据《春秋》之义,母以子贵而贵,丁姬应该加上尊号。”王莽和师丹共同弹劾揭发董宏迷误朝廷,违反原则,这些话记载在《师丹传》中。后来,未央宫举行宴会,内者令给傅太后设置了帷帐,坐在太皇太后的座位旁边。王莽巡视时见了就责备内者令说: “定陶国傅太后是藩王的太后、元帝的姬妾,怎么能跟最尊贵的人并列!”撤去帷帐,改设座位。傅太后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不肯出席宴会,极其怨恨王莽。王莽又请求辞官,哀帝就赏赐王莽黄金五百斤,安车一辆和骏马四匹,免职回到府第。王公大臣和大夫们多有称赞他的,皇帝对他给予优待和爱护,在他家中安排专使侍候,让宫内太监每十天赏赐一次饮食。下韶书说:“新都侯王莽为国家忧虑操劳,一向按章行事,朕差不多能同他实现太平。太皇太后韶命王莽回到府第,朕对此十分惋惜。应当把黄邮聚的民户三百五十家加封给王莽,授予他特进加给事中的官衔,每逢初一、十五参加朝会,皇上接见他的礼仪如同接见三公那样,皇上出行时他乘坐绿车跟随。”

  两年以后,傅太后、丁姬都有了尊贵的称号,丞相朱博上奏书说:“王莽从前不肯推广尊敬尊长的原则,压制降低太后的尊贵封号,有损孝道,应当明典正刑,幸亏遇到赦免的命令,不应当拥有爵位和土地。请予罢免,降为平民。”皇上说:“因为王莽与太皇太后有亲属关系,不免除爵位和封地,命令他回封国去”。

  王莽闭门谢客,安分守己,他的次子王获杀死了奴婢,王莽严厉责备王获,要他自杀。留在封国三年,官吏上书替王莽伸冤的数以百计。元寿元年,出现了日食,贤良周护、宋崇等在回答皇帝的策问时极力颂扬王莽的功勋德行,皇上于是召回王莽。

  当初王莽回到封国,南阳太守因为王莽地位高且重,选调太守衙门的属官宛县人孔休临时担任新都国相。孔休进见王莽,王莽用尽礼节主动结交,孔休也知道他的名声,和他互相来往。后来王莽病了,孔休问候他,王莽藉此报答孔休的深厚情谊,送上自己镶嵌有美玉的宝剑,打算和他建立友好关系。孔休不肯接受,王莽便说:“我确实是看到您脸上有伤痕,美玉可以用来消除伤痕,想送给您这个剑鼻罢了。”就取下剑鼻,孔休再次推辞。王莽说: “您是嫌它的价钱太高吗?”于是用椎打碎了剑鼻,自己包起来送给孔休,孔休才接受了。等到王莽被召入朝要离去时,想见孔休,孔休推托有病没有相见。

  王莽回到京城长安一年多,哀帝去世,没有儿子,而傅太后和丁太后都在哀帝之前去世了,太皇太后当天驾临未央宫收取玺绶,派遣使者飞马去召唤王莽。命令尚书,朝廷所有派遣军队的符节凭证,文武百官向皇上陈述朝事,内宫太监和皇帝的亲兵都归王莽指挥。王莽禀告说:“大司马高安侯董贤年纪太轻,不符合大家的心意,收缴他的印信。”董贤当天就自杀了。王太后韶命王公大臣推荐适合接任大司马的人,大司徒孔光和大司空彭宣推荐王莽,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互相推荐。王太后任命王莽为大司马,和他商议选立皇位继承人。安阳侯王舜是王莽的堂弟,他为人谨慎,是王太后所信赖的人,王莽提出让王舜担任车骑将军,叫他去迎接中山王来继承成帝,造就是孝平皇帝。平帝刚刚九岁,王太后临朝代理朝政,把政务委托给王莽。土莽提出以前趟氏害死了皇子,傅氏骄傲僭越,于是废掉孝成趟皇后、孝哀傅皇后,命令她们俩自杀,这些话记载在《外戚传》中。

  王莽因为大司徒孔光是著名的儒士,辅佐过成帝、哀帝和平帝三位皇帝,是太后所尊敬的人,为全国人所信任,于是非常恭敬地对待孔光,推荐孔光的女婿甄邯担任侍中兼奉车都尉。对哀帝的各位外戚和平素不喜欢的身居要位的大臣,王莽都罗织他们的罪名,写成请示奏章,叫甄邯带给孑L光。孔光一向怕事和谨慎,不敢不上报。王莽又禀告王太后,太后就同意这些奏章。于是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因互相推荐任大司马而被免职,丁氏、傅氏和董贤的亲属都被免去官职和爵位,流放到遥远的地方。

  红阳侯王立是王太后的亲弟弟,虽然没有当官,但是王莽因为他是叔父而内心敬畏他,害怕王立得闲就开导太后,使自己不能为所欲为,就又叫孔光向太后禀报王立往日的罪遇:王立以前知道定陵侯淳于长犯了大逆不道之罪,还大量接受他的贿赂,替他说情,迷误朝廷;后来禀告用官奴杨寄的私生子作为皇子,大家说是吕后、少帝复活了,众说纷纭,让天下人怀疑,这样就难于昭示后世,完成维护幼主的功业。请让王立回他的封国去。”王太后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王莽说:“现在汉室衰落,接连几代没有继承人,太后您一个人代替幼主执掌朝政,实在可怕,努力用公正的态度作天下的表率,还恐怕不服从呢,如果您现在出于个人恩爱而不听我的意见,那么群臣就会滋生奸邪之念,祸乱将要由此发生了!应该暂时打发他回封国去,待国事稍为安定之后再把他调回来。”王太后迫不得已,让王立回封国去了。王莽用来逼迫、挟制太后和下臣们的手段,都是如此。

  就这样,依附顺从他的人得到提拔,反对怨恨他的人遭到杀戮。王舜、王邑成为他的心腹,甄丰、甄邯掌管纠察、弹劾、审判,平晏掌管机密的军政大事,刘歆主管礼乐和典章制度,孙建成为他的得力助手。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菜和涿郡的崔发、南阳的陈崇都由于有才能而得到王莽的宠幸。王莽外表严厉而说话一本正经,想要做什么事情,他衹须略微通过表情和脸色示意一下,党羽就会秉承他的意思明白地向上禀奏,王莽就叩头至地哭泣着坚决推辞谦让,对上用来迷惑王太后,对下用来向广大平民百姓显示诚信。

  当初,王莽婉言示意益州令让塞外的蛮夷进献白毛的雉鸡,元始元年正月,王莽禀告太后下诏书,用白毛雉鸡进献宗庙。大臣们便向太后奏报说: “太后委任大司马王莽决策拥立新帝,从而使朝廷安定。先前的大司马霍光有安邦定国的功劳,增加封邑三万户,并且规定他死后子孙继承爵位,封邑数同他相等,如同萧相国。王莽应当按照霍光的成例授封。”王太后询问王公大臣门说:“真是因为大司马有大功劳应当明扬他呢?还是由于他是我的至亲缘故而使他与众不同呢?”于是大臣们便大力陈奏:“王莽的功德招来了像周公辅佐周成王获得白雉鸡一样的祥瑞征兆,相隔千年,符命却相同。圣明的帝王的法度是,臣下有了大的功勋,那么他生前就能获得美好的称号,所以周公在世时就得以用周的国号作为他的称号。王莽有稳定国家、安定汉朝的莫大功勋,应当赐封称作安漠公,增加封户,规定他死后子孙继承爵位时封邑户和他一样,远的符合周公在周成王时的成例,近的如同霍光的先例,给王莽同等的封赏,以求顺上天的旨意。”王太后就诏令尚书备办这件事。

  王莽上书说:“臣和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商定拥立新帝的大计,现在希望衹列出孔光等人的功劳和应得的赏赐,撇开臣王莽,不要和他们相提并论。”甄邯禀奏太后下韶书说:“‘不偏不袒,先王所行的正道宽阔广平。’对于有亲属关系的人,按理不能有所偏私。您有安邦定国的功劳,不能因为是至亲的缘故就隐讳不予褒扬。希望您不要推辞。”王莽又上书辞让。王太后命谒者引导王莽到正殿的束厢房等待,王莽托病不肯上殿。王太后让尚书令姚恂命令他道:“您因为朝廷要给您褒功行赏而托病推辞,您的责任重大,不能不去,应该尽快上朝受封。”王莽竟坚决推辞。太后又让长信太仆王闳捧着诏书去召王莽,王莽仍坚持托病不出。左右侍臣们禀报王太后,不要违背王莽的意愿,就衹列举孔光等人的功劳和赏赐,王莽才肯上朝理政。王太后下诏书说: “太傅博山侯孔光侍宿护卫四朝天子,几代都担任太傅、丞相,忠孝双全,仁义笃厚,行为合乎准则,天下闻名,提议决策拥立新皇帝,增加封邑一万户,任命孔光为太师,参加四辅的决策。车骑将军安阳侯王舜长期仁义忠孝,派他迎接中山王,击退敌兵,辗转万里,功勋道德卓著,增加封邑一万户,任命王舜为太保。左将军光禄勋甄丰侍宿护卫三朝天子,忠义诚信,仁爱笃厚,派他迎接中山王,辅助劝导奉养,从而安定了国家,赐封甄丰为广阳侯,食邑五千户,任命甄丰为少傅。三人都授予四辅的职位,其子孙可以照样继承他们的爵位和封邑,每人赏赐一座府第。侍中奉车都尉甄邯值宿护卫辛勤劳累,提议决策拥新皇帝,赐封甄邯为承阳侯,食邑二干四百户。”四个人已经受到封赏,王莽还没有上朝理政,朝臣们又上奏说: “王莽虽然克己谦让,朝廷还是应该表彰,及时增加封赏,以表明朝廷重视首功之臣,不要令文武百官和老百姓失望。”王太后就下诏书说:“大司马新都侯王莽历任三朝的三公,承继周公的职责,制定了使后世长治久安的策略,功劳德行是忠臣们所景仰的,教化流传遍及全国,远方异域的人们也仰慕他的大义,所以越裳氏辗转而来进献白雉鸡。应当把召陵、新息两县民户二万八千家加封给王莽,免除他后代的赋税徭役,规定子孙可以继承他的爵位和封邑不变,封赏按照萧相国的成例。任命王莽为太傅,主管四辅的事务,称号叫作安汉公。把从前萧相国的豪华宅邸作为安汉公的府第,将这些见诸文字,以传之于无穷。”

  于是王莽做出诚惶诚恐的样子,不得已才上朝接受了策命。策书上写着:“汉室危急,皇位无人继承,是您安定了朝纲;四辅之职,三公之责,而由您承担了;文武百官臣僚们,而由您主宰:您功德行卓著,国家因为您得以安定,看来您招来的白雉鸡的祥瑞征兆,有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景象。所以赐封您美好的称号叫作安漠公,辅佐皇帝,希望能使天下太平,不要违背朕的旨意。”王莽接受了太傅和安漠公的封号,辞去了增加的封地和规定子孙世袭爵位、封邑的赏赐,说是愿意等到老百姓家家都丰衣足食了,然后再接受这样的赏赐。大臣们又争论起来,太后下韶说:“安汉公自己提出要以老姓家家都自给自足为期,所以听从了他的意见。应该使他的俸禄、私府吏员和赏赐都比原来增加一倍。等到老百姓家家丰衣足食了,大司徒、大司空就报告上来。”王莽又辞让没有接受,却建议应该立各位列侯、王爷们的后代和从高祖以来的功臣的子孙,有大功的封为列侯,或者赐封关内侯的爵位和收取赋税的封邑,所有在职的王公大臣,各按等级封赏。对上尊敬祖宗,增加祭祖时的礼仪和乐队规模;对下施恩惠给士人、平民以及鳏寡者等无依靠的老人,凡是施恩布德的政策没有不实行的。这些话记载在《乎帝本纪》裹。

  王莽在取得了大众的好感之后,又想要专权独断,知道王太后厌弃政务,就暗示王公大臣们上奏章说:“以往的官吏凭着功劳升迁到二千石,以及州部所荐举的优异秀才出身的官吏,多不称职,应该让他们都来拜见安汉公,接受考核。再者太后不宜亲自过问细微琐事。”让王太后下诏书说:“皇帝还年幼,朕暂且执掌朝政,等到皇帝成年加冠为止。现在许多政务繁杂琐碎,朕年岁已高,精神体力不能胜任,这恐怕不是保养自己的身体从而教育培养皇帝的办法。所以要选择忠诚贤能的人,设立四辅,使百官都忠于职守,永保国家的安定和平。孔子说: ‘多么伟大啊,虞舜、夏禹治理天下,都是委任贤臣以成其功,而不亲身参与其事!,从今往后,惟有封爵位的事可以上报,其他事务由安汉公和四辅评定决断。州牧、二千石级以及秀才出身的官吏初次授官任职需要禀奏事务的,就引他们到宫殿附近的公署报告安汉公,考察原来的公务,询问新任的职务,以了解他们是否称职。”于是王莽一个个地接见询问这些官吏,尽量地表示关心和爱护,多多地赠送礼物,要是不合心意的,就明白地上奏请求免除他的官职,他的权力快和皇帝等同了。

  王莽打算用虚名取悦太后,启奏说“新承孝哀帝时丁家、傅家奢侈浪费之后,老百姓不得暖饱的很多,太后应该暂时穿着没有花纹的丝织品,稍微减少些山珍海味,以昭示天下。”紧接着王莽又上书,愿意拿出银钱一百万,献出田地三十顷,交给大司农救济贫民百姓。于是王公大臣们都仿效他行事。王莽带领大臣们上奏说:“陛下您年事已高,长期身穿粗糙的丝绸,减少菜肴,确实不是保养身心健康,教养皇帝,安定国家的办法。臣王莽多次到宫中省部门下磕头,禀奏力求,未蒙允准。现在依赖陛下的恩德,近来风调雨顺,天降甘露,灵芝出现,黄荚、朱草、嘉禾和祥瑞之兆一起到来。臣王莽等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陛下爱惜精力,休养心神,开阔心胸,减少思虑,穿着帝王Et常的服饰,恢复太官规定的帝王通常的膳食,让臣子们都能尽到对您的爱戴之心,奉上奉养的物品。希望您怜悯体谅!”王莽又让王太后下韶书说:“听说皇太后的准则,思想活动不超出宫门的界限。国家没得到上天的保佑,皇帝年纪还小,不能亲自执政,我担惊受怕,小心谨慎,生怕国家不得安宁。国家的最高权力,没有朕谁来执掌呢?因此孔子晋见南子,周公代掌朝政,是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朕劳累身体,费尽心思,忧虑辛苦,不得安心,所以当天下崇尚奢侈时就用俭朴的作风来昭示全国,纠正偏差常需超过应有的限度,如果朕不亲自带头,天下臣民们该怎么办呢!朕朝夕都梦想着粮食丰收,老百姓家家能丰衣足食,等到皇帝成年以后,把朝政交给他。现在确实无暇享用轻柔的衣物和美味的食品,希望和百官们有所成就,应当勉励啊!”每逢发生了水旱灾害,王莽总是衹吃蔬菜,左右侍从把情况报告给王太后。王太后派遣使者下诏给王莽说:“听说您饭食衹吃蔬菜,担忧人民的疾苦太切啦。今年庄稼的收成幸而较丰足,您这么勤奋尽职,应当按时吃些肉食,为了国家大计请您爱护身体。”

  王莽考虑到中原已经安定,衹有四方夷族没有多大变化,就派遣使者携带黄金和财物,丰厚地赠送匈奴单于,让他上书说:“听说中原讥笑双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现在改名知,以表示仰慕遵从中原的制度。”又派遣王昭君的女儿须b居次来侍奉王太后。为了欺骗、迷惑和向王太后献媚,直到她身边的随从宦官、侍女,王莽的手段竟是如此的变化多端。  王莽在位高权重之后,想把女儿给平帝作皇后,以便巩固他的权力,就上奏说: “皇上登基三年了,尚没有立皇后,妃妾没纳足。以往国家的危难,本起因于没有继承人,婚娶不当。请察考运用《五经》的理论,制定嫁娶礼仪、端正十二女的原则,以期较多生育继承人。广泛选取商、周王族的后代和周公、孔子时代在长安的列侯的正妻所生的后人许配给子女。”

  这件事下交主管官吏,上报众多女子的名单,王氏家族的女儿有许多在候选名单中。王莽恐怕她们和自己的女儿竞争,就上奏书说:“臣自身没有德行,女儿相貌下等,不宜与众女子同时被选。”王太后认为他是出于至诚之意,就下韶书说: “王氏家族的女儿,是朕的娘家人,不要选她们。”平民、众儒生、郎官以上守候在宫门前上书的每天有一千多人,王公大臣和大夫们有的到朝堂上,有的跪在省部门前,都说: “诏令所表现出来的圣明德行是那样崇高,安汉公的伟大功勋是这样昭明,而今在要选立皇后的时候,怎么偏偏要排除安汉公的女儿呢?全国人民向何处去呢!我们希望安汉公的女儿做国母。”王莽派遣长史以下的属官分批晓谕劝阻王公大臣和儒生们,可是上书要求的人更多。太后迫不得已,衹得听凭王公大臣们选取王莽的女儿。王莽又自己表白:“应当广泛地在众多的女子中挑选。”王公大臣们争辩说:“不宜在众女子中选取皇后乱了正统,皇后之位是属于安漠公的女儿的。”王莽表示:“愿意让女儿出来相见。”

  王太后派遣长乐宫少府、宗正、尚书令去送彩礼相亲,回来禀奏道:“安漠公的女儿长期受到道德和品行的教育,有美丽的容貌,能够延续皇族,接掌祭祀。”另外下韶派遣大司徒、大司空到宗庙裹祷告,用多种方法来占卜、预测吉凶,都说: “征兆遇着金旺水相,因为金生水,卦的意思是泰卦,预示着父母得位,这就是所谓‘康乐强健’的预兆, ‘子孙大吉,的象征。”信丝岖型佟上奏:“《春秋》上记载,天子将要从钮国娶王后,就把纬国国君从子爵升为侯爵,安逸公的封国不符合古代的制度。”把这件事交主管官吏讨论,他们都说: “古时候天子封赏王后的父亲纵横各一百里的土地,尊敬他而不把他作为臣子看待,藉此表示重视宗庙,这是至孝。刘佟的话合乎礼制,可以批准。请把新野县的田地二万五千六百顷加封给王莽,补足纵横各一百里。”王菱推辞说:“臣王菱的女儿实在配不上最尊贵的君主,现在又听从大家的意见,加封土地给臣。臣自己想,能够列为皇上的近亲,获得爵位和土地,假如说女儿真能配上圣上的品德,臣封地的赋税足够供给朝见时进献贡品,不必再给予增加封地。臣愿意归还所增加的封地。”王太后答应了他。

  主管官吏上奏说“按照惯例,聘皇后的彩礼是黄金二万斤,合银钱二万万。”王莽一再推辞,接受了四千万,却把其中的三千三百万给了十一户陪女儿出嫁的人家。臣僚们又说:“而今皇后接受的聘礼,不比各位姬妾多多少。”王太后又下韶令,再增加聘礼二千三百万,合成三千万。王菱又把其中的一千万分给了九族中的贫苦人家。

  陈崇这时任大司徒司直,和张敞的孙子张竦关系友好。张竦是博学多才的读书人,他替陈崇起草了一份奏章,称颂王莽的功德,陈崇呈上奏章,上写道:臣看到安汉公自从开始做官起值社会风气崇尚奢华的时候,他承蒙成帝和太后厚待至亲的恩宠,蒙受伯父、叔父们显赫的荣光,家财丰饶,权势很大,没有人能违背他的心意,然而他却能降低身份,推行仁爱,约束私欲,遵行礼制,违背世风,矫正习俗,刚毅地特立独行;他穿的是粗制的衣服,吃的是粗劣的饭莱,坐的是简陋的车子,驾车用的是劣马,配偶没有第二人,在家门之内,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美德。大家没有不知道的;他淡泊名利,以守道为乐,温和善良,谦恭地对待士人,给老朋友以恩惠照顾,对老师、朋友非常忠厚。孔子说过“不如贫穷而快乐,富有而爱好礼仪”,这称赞的就是安漠公啊。

  到他做了侍中,原定陵侯淳于长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安汉公不敢偏爱私亲,禀奏建议给予诛讨。周公诛杀管叔、流放蔡叔,季子用鸩酒毒死叔牙,安漠公就是这样的人啊。

  因此孝成皇帝任命安汉公为大司马,把国家的大权委托给他。孝哀帝登基,高昌侯董宏迎合皇上的意旨,追求名位,想让丁姬做皇太后,弄成了两个皇位系统,安汉公亲自弹劾他,从而确定了朝纲。提议定陶国太后不宜在皇太后的帷幕裹就座,从而确定了朝廷的尊卑大体。 《诗经》上说“不吃软,也不怕硬,不欺侮鳏寡,不怕强硬的对手”,称赞的就是安汉公啊。

  他深怀着谦让的态度,诚心诚意地推让大司马的职位。定陶国太后想要建立超出名分的称号,害怕他当面指责她不该在皇太后的帷幕裹坐,于是用花言巧语迷惑欺骗的朱博之流,对淳于长、董宏遭他亲手弹劾的往事引以为戒,他们上下一心,又是诬陷别人,又是玩弄阴谋诡计,违逆、破坏制度,于是成就了窃取的名号;排斥驱逐仁人贤士,杀戮伤害皇室外戚,安汉公因而蒙受像伍子胥、屈原那样的诽谤,远离朝廷回到封国,朝廷政治混乱,法制败坏,危亡的灾祸,有如千钩一发。《诗经》上说“贤人奔亡而留不住,国家都要受害”,称赞的就是安汉公啊。

  正当这个时候,宫中没有皇位继承人,董贤窃据重要权位,加上傅氏家族有女儿的支持,他们都自知得罪了天下人,跟中山王结下了仇恨,就一定会共同忧患,从而同心合力,互相帮助,凭藉假托遣韶,频繁运用赏罚大权,首先铲除所害怕的人,迅速启用依附他们的人,于是诬陷往日的仇家,再征召皇室中疏远的亲属,事情发展的态势很明白,这是不难做到的。多亏安汉公立刻入朝,及时驱退董贤,以及他的党羽和亲信。正是这个时候,安汉公运用他独到的智慧,奋起无人敢挡的神威,扬眉举目,露出严厉的神色,振奋发扬刚猛的气势,趁着他们立足未稳,在他们尚未发动之前就将他们压制住了,如霹雷响起,似弩机扳动,敌人被打垮了,就是有孟贲、夏育这些勇士也来不及持戈而刺,就是有号称“智囊”的樗里子也未能料,就是有鬼谷子也来不及对付,因此董贤丧魂落魄,就自己上吊死了。人们还没有来得及转动脚跟,身影还没有移动,天下就已经清平,朝廷已经安定。若不是陛下就无人能启用安汉公,若不是安汉公就没人能制止这场灾祸。《诗经》上说“衹有太师堂父太公吕望,当时武毅像雄鹰那样飞扬,辅助武王灭商”,孔子说“应事迅疾,才能成功”,这称赞的就是安汉公啊。

  于是安汉公就建议由原泗水国丞相甄丰、牦县县令甄邯,和大司徒孔光、车骑将军王舜共商社稷大计,捧着朝廷的符节去东方迎接新皇帝,他们都凭着功勋和德能而接受封爵,增加封地,成为国家的著名臣子。《书经》上说“能识别人才就是智慧”,这称赞的就是安汉公啊。

  王公大臣们都赞叹安汉公的德行,共同盛誉宣汉公的功勋,都把他和周公相媲美,应当赏赐封号安汉公,增加两个县的封地,安汉公都不接受。古书上说申包胥不接受保存楚厘的报酬,垒芒健不接受辅佐齐基公的封赏,孔子说“能够用识礼谦让的态度治理国家,还会有什么困难的呢”,称赞的就是安漠公啊。

  将要给皇帝选定后妃,主管部门送上名册,安漠公的女儿列在首位,安漠公一再推辞,迫不得已才接受了诏令。父亲和子女的亲情,是人先天具备的秉性,是自然产生的,想要子女享受荣华富贵的心情比对自己还迫切,皇后地位之尊贵和天子等同,当时的机会千载难逢,可是安汉公想到的是国家的大统,辞谢不接受大福的恩宠,他事事谦恭退让,动不动就坚决推辞。《书经》上说“舜帝让位给大禹,认为自己德行浅薄,不足以继承尧帝的事业,”称赞的就是安汉公啊。

  自从安漠公接受策命一直到现在,勤勤勉勉,恭恭敬敬,德行天天进步;他进一步改善自己平素的操行,用来命令各王侯封国;保持俭朴、崇尚节约,用来矫正社会风气;施舍钱财、减少家产,作群臣的表率;主持公道,遍及王公大臣;教育子女重视学习,用以振兴国家的教化。他的童仆穿麻布衣服,喂马不用谷物,饮食的费用,不超过平民百姓。 《诗经》上说“温和恭谨的人,就像鸟儿栖息在树上”,孔子说“吃饭不求过饱,居住不求安逸”,称赞的就是安汉公啊。

  克制、约束自己,零星购买食物,仅够食用,各种物品都靠市场供应,当天用完,从不蓄积。又上奏书归还孝哀皇帝所增加的封邑,交纳金钱、捐献田地,耗尽原来的家业,充当首倡者。于是各阶层纷纷响应,接受影响,跟着效法,外面的王公列侯,裹面的宫禁侍从,协调一致,各人竭尽所有,有的交纳金钱,有的捐献田地,赈济穷人,收养缺衣少食的人。从前楚国的令尹子文因为白毁其家以解楚国的危难,以致顾得上早餐顾不上晚饭,鲁国丞相公仪子不吃自己园裹的葵菜,为的是不夺园工之利,安漠公就是这样的人啊。

  敞开大门接待有学问的人,直到住在茅屋裹的普通寒士,不断精兵简政,综合管理许多政务,亲自接见州牧、郡守以下的官员,考核查实他们平素的操守德行,周密查明善恶功过。《诗经》上说“朝夕不懈,服事天子”,《易经》上说“整天自强不息,夜晚仍然担惊受怕,以防发生灾祸”,安汉公就是这样的人啊。

  连续三代都做三公,两次安葬大行皂帝(成帝、哀帝),总揽朝政,安定国家,朝野上下聚集一起,像辐条集中到车轴上一样,各得其所。《书经》上说“把他安排在万机之政的职位上,即使遇上政治上的风雨雷电也不会迷惑”,这称赞的就是安汉公啊。

  上述这些都是先代所少有,夏禹、后稷所难能的,可是安汉公善始善终,此精神贯穿始终,可以称得上完美啦!因此,三年的时间,教化流行如有神灵,吉祥的征兆层层累累,难道这不是陛下能够识别人才的功效,得到贤能辅佐的结果吗?所以追不仅表明君主承受天命,也表明贤臣的一生也没有虚度。因此大禹被赏赐了行大典用的礼器黑玉,周公享受丫郊祀的礼遇,这是上天降赐贤才佐助君王,君王当申达其才能,不敢贪天之功。考察安汉公的道德和品行,可以做天下的典范;观察安汉公的功勋,奠定了子孙万代的基业。成就了基业而赏赐不相当,典范树立了而褒扬不相符,这确实不是重视国家顺应天意的做法啊。

  高皇帝褒扬赏赐首功之臣,相国萧何封邑的民户已经增加了一倍,又受到特殊的礼遇,他奏事不必报名,进殿见驾不用小步快走,封赏他的亲属共十多人。喜欢与人为善,从不满足,颁发奖赏从不吝啬。如果献上一个良策,就一定赏赐爵位,因此公孙戎身处郎官的地位,是从冲锋的骑士中挑选出来的,一旦使樊啥弃暗投明,就赏赐他二:千户的封邑。孝文皇帝褒赏绛侯周勃,加封一万户封邑,赏赐黄金五千斤。孝武皇帝抚恤立功的将士,分出三万户来赏赐卫青,卫青的三个儿子,有的还在襁褓之中,都被封为侯。孝宣皇帝突出表彰霍光,增加封户,规定子孙原样承袭他的爵邑,受封赏的有三个人,延伸到侄孙。绛侯是凭着汉朝外有各藩国的坚固屏障,在内依仗朱虚侯刘章的刚直,依靠将领们的团结,凭藉互相扶持的形势,所以吕氏党徒虽然打算犯上作乱,其用心险恶,却总是不能成事。霍光依仗长期担任要职,趁着屡获大胜的威势,不曾遇到不利的时机,被陷害而免官离朝,朝廷各部门的负责官吏,没有不是他的同党的,长期掌握大权,把持朝政几代没中断,虽说有功劳,但也是顺利得来的,可是仍然有谋略不周,错立昌邑王的祸患。至于卫青和公孙戎,不过是刀枪之功,一句话之劳,可是仍然都受到了很高的奖赏。考察安漠公和绛侯、霍光的功劳,是创造时势和利用时势的差别,把安汉公和卫青、公孙戎相比较,那是天地之别。而安漠公又有治国理政之能,就应当上与大禹、周公同样受尊崇,并获得和他们一样的褒扬赏赐,怎么衹是和绛侯、霍光、卫青、公孙戎等相提并论呢?然而他竟未能得到卫青等人所受到的厚赏,臣确实感到迷惑不解!

  臣听说对于空前的大功赏赐不受限制,对最高的德行褒扬不受局限。因此周成王对于周公,超越了纵横各百里的界限,超过了九锡的范围,开拓方圆七百里的封国疆界,合并商、奄两国的百姓,把殷朝的遣民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赐给他作为附属小国,赏赐大车和大旗,封父的大弓,夏后的玉璜,为他设置太祝、太宗、太卜、太史等四官,赏赐完好的器物和记载典章制度的文书,设置百官和祭器,祭祀可以用白色的雄兽,可以举行郊祀、望祭等仪式。周成王说:“叔父,给您的长子建国封土。”于是周公父子都下拜接受了封赏。这可以说是不局限对空前功勋的赏赐了。不仅止于这些,其他六个儿子都受到封赏。《诗经》上说:“没有善言不被接纳,没有美德不受报偿。”报偿应与功德相称,不相称的就不是报偿。观察近代所做的事情,高祖和诸将约定不是刘姓的不得封王,然而番君吴芮却被封为长沙王,并下韶称赞他的忠诚,明确记载到律令上,这是为了昭示天下对于有信用的人可以不囿于制度的限制。春秋时期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策略,华夏各诸侯国都臣服于他。郑伯献上乐器,晋悼公于是拿一半赏赐魏绛。魏绛多次推辞,晋悼公说: “没有您,寡人的势力不能跨过黄河。赏赐是国家的制度,不能废弃。您应该接受。”魏绛于是就有了钟、磬之类的乐器,《春秋》赞扬了这件事,认为臣子能竭尽忠心而又辞谢赏赐,国君能够识别贤臣坚持封赏,都是可取的。现在陛下既然深知安汉公有周公那样的功德,却没有像周成王对待周公那样的褒扬和封赏,竟听从了安汉公的坚决推辞,不考虑《春秋》的原则,那么人民和臣子将称说什么,子孙后代将记述什么? 遣确实不是治国的办法。愚臣认为应当扩大安汉公的封国,让他和周公一样,给安汉公的长子封国建王,让他和伯禽一样。赏赐他的物品,也都像周公那样。安汉公其他儿子的封赏,都应像周公的六个儿子一样。那么群臣就会明显地受到鼓励,献出忠诚,老百姓就会明显地受到教化,感恩戴德。如果群臣真的效忠朝廷,老百姓真的感恩戴德,那么对朝政来说还有什么难办的呢?望陛下深刻感念祖宗的厚托,恭敬地服从上天的告诫,效法舜帝和周成王的盛举,完备地给予像伯禽所得一样的赏赐,不吝惜像对待周公那样的赏赐,使国家的法制得以健全,后代的人有所依从,这是天下的大幸!王太后把奏章给大臣们看,大臣们正在议论逭件事,恰巧吕宽事件发生了。

  当初,王莽想要独揽大权,禀告太后说:“从前哀帝登基后,违背恩情和道义,擅自使外戚丁家、傅家尊贵,扰乱了国家,几乎危及江山社稷。现在平帝尚在幼年就继承了嫡长大宗,成为成帝的后嗣,应该明确一统江山的意义,以前代的事作为鉴戒,给后世作出典范。”于是派遣甄丰捧着玺印,就地赐封平帝的母亲卫姬为中山孝王后,赐给平帝的舅父卫实、卫宝的弟弟卫玄关内侯的爵位,让他都留在中山国,不允许到长安来。王莽的儿子王宇,责怪王莽把卫家和皇室分隔开,恐怕平帝长大后会怨恨。王宇就暗中派人和卫宝等人通信,让平帝的母亲上书请求到京师来。这些话记载在《卫后传裹。王莽不答应。王宇和他的老师吴章以及内兄吕宽议论这件事情,吴章认为王莽不会听从劝说,但是他相信鬼神,可以制造灾异使他感到恐惧,再由吴章趁机推演劝说他把大权交给卫家。王宇便让吕夜晚拿血涂洒王莽的府第,守门的吏卒发觉了这件事,王莽拘捕了王宇把他投进监狱,让他服毒药死了。王宇的妻子吕焉怀有身孕,被关在牢里,等到生下孩子以后,再杀死她。王莽上奏说:“王宇被吕宽等人所牵累,误入歧途,散布流言迷惑众人,犯下与管叔、蔡叔同等的罪行,臣不敢隐瞒,他应当论处。”

  甄邯等禀告王太后下诏说:“唐尧有个儿子丹朱,周文王有儿子管叔、蔡叔,这都是德才智慧高超的人对最笨的儿子无可奈何的例子,因为他们本性难移。您居于周公的地位,辅佐像成王那样的幼主,实行像周公对管叔、蔡叔那样的处罚,不因为爱儿子而妨害尊重朝廷,朕很赞赏您的做法。以往周公诛减三监及淮夷四国的后代,完成了深远的教化,达到了无人犯法刑罚搁置不用的程度。您应当专心辅佐朝政,希望实现太平。”王莽趁此时机诛减了卫家,彻底查处吕宽案件,牵连到各郡、各封国平素抨击自己才能出众的人,朝中牵涉到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红阳侯王立和平阿侯王仁,派使者予以逼迫,他们都自杀了。死的人数以百计,天下震动。大司马护军名叫裹的陈奏说: “安汉公遇上儿子王宇犯下像管叔、蔡叔那样的罪过,爱子之情虽深,但他为了皇室的利益,不敢顾及私情。他虑到王宇犯罪,感慨奋发写了八篇文章,用以告诫子孙。应该把这些文章下发全国各地,命令学官用来教授给学生。”造件事下达给各大臣,他们请求命令全国凡能背诵安漠公诫子孙书的官员,把他们记录在官府档案中,把安汉公之文当《孝经》一样来看待。

  元始四年春季,在郊外祭天,同时配祭高祖,在宗庙中祭祀上帝,同时配祭孝文皇帝。四月丁未日,王莽的女儿被立为皇后,宣布大赦天下。派遣大司徒司直陈崇等八个人分别赴全国各地,考察社会风俗。

  太保王舜等人上奏说:“《春秋》列举功德的大义,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衹有德行最高尚的大贤人才能做到这些。对于作臣子的,就是生前得到最大的赏赐,死后成为人们景仰的大臣,殷商的伊尹,周朝的周公就是这样的人。”一时之间百姓上书的有八干多人,都说:“伊尹做阿衡,周公做太宰,周公享有七个儿子的封爵,得到了超过上公的赏赐。应该按陈崇所说的办。”奏章下发主管官员,主管官员请求“归还以前加封的二县以及黄邮聚、新野县的田地,用伊尹和周公的称号,给安汉公加封宰衡的称号,位居三公之上。属吏的俸禄是六百石。三公上书衡奏事,开头要说‘冒昧地说’。官员们不得与安漠公同名。外出时随从期门亲兵二十人,羽林骑兵三十人,前后各十辆大车。他的母亲封为功显君,赏赐封地二千户,佩戴黄金印章系着红色丝带。赐他的儿子二人,王安做襄新侯,王临做赏都侯。增加皇后的聘礼三千七百万,合成一亿,以表明礼仪的隆重。”王太后来到前殿,亲自赐封。安汉公在前拜谢,两个儿子在后拜谢,如同周公的旧例。王莽叩头推让,出宫后呈奏赐封的事,表示衹接受给母亲的封号,而要退还王安、王临的印信以及爵位封地。事情下交太师孔光等人,都说:“赏赐不足以当功绩,谦虚节俭,退避礼让,是安汉公一贯的品德,一定不能相依。”王莽要求进见太后,坚决辞让赏赐。王太后下诏书说:“安汉公每次朝见,都磕头流泪坚决推辞,现在上书称病,是应该接受他的推让,让他处理政事呢?还是应该执行对他的封赏,让他退归自己的府第呢?”孔光等人说: “王安、王临亲自接受了印信,策封的爵位、称号已经通告上天,这个事实明明白白。黄邮聚、召陵县、新野县田地的收入更多,都衹和安汉公有关,他打算自我克制来促成国家的风化,应该可以同意。天下安定政治清明应该实现,宰衡的官爵不能世袭。增加的彩礼钱是为表示尊重皇后,不是为了安漠公。功显君的食邑,止于自身不能继承。褒新、赏都两国共有三千户,为数很少。忠臣的操守,也应该自我克制,以此申明君主赏罚有信的道理。应该派遣大司徒、大司空拿着符节、捧着制书,韶令安漠公尽快入朝理政。命令尚书不要再接受他的辞让奏章。”孔光等的奏章得到了认可。

  王莽于是出来处理政事,上书说:“臣在元寿二年六月戊午曰发生事变的夜裹,凭新都侯的身份被引进未央宫;庚申El被任命为大司马,凑数担任三公的职位;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曰被任命为太傅,赏赐臣安漠公的称号,空占了四辅的官位;今年四月甲子曰又被任命为宰衡,身居上公之位。臣自己考虑,爵位是新都侯,称号是安漠公,官衔是宰衡、太傅和大司马,爵位尊贵、称号尊显、官职重要,一个人身受五项大的荣誉,实在不是臣下我所能胜任的。根据元始三年的调查,全国的收成已经恢复正常,职官应当都恢复设置。《谷梁传》上说:‘天子的大臣,权力通达全国。,臣认为宰衡应该把匡正百官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而却没有印信,名不符实。臣没有兼任数职的才能,现在朝廷既然失误地任用了臣,臣请求御史刻宰衡的印章叫作‘宰衡太傅大司马印,,刻好后,授给臣,臣就上交太傅和大司马的印信。”王太后下诏说:“可以。所刻印章的系带可仿照相国的印纽,朕亲自临朝授予安漠公。”王莽于是又把所增加的彩礼钱一千万,赠给长乐宫服侍王太后的随从太监和宫女。太保王舜上奏说:“百姓听说安汉公不接受千乘侯国的封土,拒绝了一万斤黄金的聘银,散发财产施舍他人数以千万计,没有不表示景仰的。蜀郡男子路建等听了这事就不再打官司,惭愧地退让而去,即使是周文王感化虞、芮两国国君,使他们自行终止田地分争而退让,也不过如此。应该将逭件事情颁布天下。”奏章得到了认可。宰衡外出,前后各有十辆大车跟随,随从有当值理事的尚书郎、侍御史、谒者、中黄门、期门护卫亲兵和羽林军。宰衡常常手中拿着符节,在停留的地方,由谒者代拿。宰衡的属员俸禄六百石,三公向宰衡奏报时自称“冒昧地说”。

  这年,王莽提议兴建明堂、国立太学、御用天文台,给学生修建宿舍一万余间,修建市场、常满仓,规模很壮观。在太学开设《乐经》课,增加博士名额,每一种经书各有五人讲授。征召全国精通一门经学的教授十一人,以及收藏有散佚的《澧经》、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音乐、月令历法、兵法、《史籀篇》文字,通晓它们意义的人,都前往公车衙门。收罗天下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来的人前后数以千计,都让他们在朝廷上记录下自己的见解,打算用他们来纠正荒谬,统一各种不同的说法。大臣们上奏说:“当年周公辅佐继位的幼主成王,据有上公的尊贵地位,可是仍然用了七年时间才使法令礼制得以确定。明堂和国立太学已毁坏废弃上千年,没人能兴修重建,而今安汉公出身于一般贵族家庭,辅佐陛下执政,至今才四年,功德就已十分显著。他在八月十六庚子H接受朝廷的使命,拿着分派功役的书簿亲自部署修建工程,第二天辛丑曰,儒生和老百姓们聚会,十万人集合在一起,正常施工二十天,就大功告成了。就是唐尧、虞舜举行建设,周公营造成周城,也不过如此。宰衡的地位应该在那些诸侯王之上,应当赏赐他五匹丝帛和玉璧,以及像大国君王的乘车和安车各一辆,纯色的黑马八匹。”王太后下韶说:“可以。应该议论赐给九种器物的方案。”

  当年冬季,大风把长安城东门上的屋瓦几乎全部揭掉。

  元始五年正月,在明堂裹合祭远近祖先的神主,有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一百二十人,皇族子弟九百多人应征陪同皇上祭祀。祭礼结束,赐封孝宣帝的曾孙刘信等三十六人为列侯,其他人都增加封地民户,赐封爵位,金钱和丝帛的赏赐各有差别。这时,官吏和百姓因为王莽不接受新野县的田地而上书的,前后达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以及诸侯王、公爵、列侯和皇族被召见的,都叩头说,应该从速给安汉公增加封赏。是王莽上书说: 臣以外戚的身份,超越等级空占官位,未能称职。俯伏思念陛下的圣德纯朴,顺应天意,符合古训,制定礼法去治理百姓,创作乐教去改变风俗,天下来朝,所有蛮夷都来归附朝廷,告别离去的那天,没有人不落泪。如果不是出自内心,难道可以用空话招致?从诸侯王以下直到官吏、黎民百姓,都知道臣王莽上面跟陛下有亲属关系,又身居要职,每次歌功颂德,总要顺带说到臣王莽。我看到诸侯在您面前提到这些事时,总是感到惭愧。我虽然生性愚钝鄙陋,却有自知之明,德行薄而官位高,能力小而责任大,朝夕恐惧颤栗,常常担心玷污朝廷。现在天下太平,风气整齐划一,所以外族归服,都是由于陛下的圣明德行所致,太师孔光、太保王舜等人辅佐朝政,协助治理的结果,各位卿大夫没有人不是忠臣良吏,所以能在五年的时间裹获得这样的政绩。臣王莽确实没有奇妙的计策和特殊的谋略。衹是秉承太后的圣旨,向下传达,还不能领会十分之一;接受众贤臣的筹措谋划,向上汇报,还不能归纳十分之五。本当承担办事不力的罪责,之所以得能暂时保全性命,实在是上面多受陛下的庇荫,下面依靠大臣们支持的缘故。陛下不耐烦众多的奏议,总是把那些奏章下交议事的官吏。臣王莽先前打算立即上书请求您予以制止,又担心他们总是不肯停止。现在祭礼已经举行,参加祭礼的人都已告辞,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下交臣下讨论的奏章都停止议论不要上报,让臣王莽得以尽全力完成制礼作乐的事业。遣件事办成后,将其昭示全国,让天下人来品评。如果有受到非议的地方,那么臣王莽就当承担牵累皇上贻误朝廷的大罪;如果没有其他责备,得以保全性命,赐准臣退休回家,给贤德的人让路,这是我的个人愿望。希望陛下同情怜悯才好!

  甄坯等人禀告玉立后,下诏书说: “可以。衹是安漠公的功德光照全国,因此诸侯王、三公九卿、列侯、皇族、儒生、官吏和平民意见一致,连续守候在宫庭前,所以交下了他们的奏章。诸侯、皇族离去的那天,再次到宫门、宫殿前郑重上奏,虽然已经明确告知解散,还是不肯离去。后来告诉他们初夏将实行这项赏赐,没有人不欢欣,高呼万岁退去。现在安汉公每次进见,总是流泪磕头说希望不要给予赏赐,如果实行赏赐就不敢担任现在的职位。正当制礼作乐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事事须要安汉公作决定,所以暂且听从他的意见。等到制礼作乐完成了,大臣们把情况报上来。对以前的议论加以深入研究。把赏赐九锡礼仪尽快报告上来。”

  于是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富平侯张纯等九百零二人都说:“圣明的帝王招纳贤士,奖励有才能的人,德高者权位高,功大者赏赐多。所以德高望重的大臣可以获得九级上公的崇高地位,享受九种赏赐超过常等的荣誉。现在皇族外戚亲爱和睦,百官公卿也已明确设立,四周各国友好和睦,百姓们善良和睦,祥瑞的吉兆到处都是,太平景象已广泛出现。帝王的伟业没有比唐尧、虞爱更突出的,而陛下胜任得了;忠臣的丰功没有比伊尹、周公更显著的,而宰衡配得上。造就是所谓人虽然不能同时,而功业却若合符节。谨用《六艺》适用于一般的原则,经文中所记载, 《周官》、《礼记》还适用于今天情况的,拟定赏赐九锡的方案,我们请求陛下下令实行这一赏赐。”奏章被批准了。策书说:元始五年五月庚寅曰,太皇太后亲临前殿,请安汉公上殿,亲自命令他道:“您过来,耐心地听取我的话。以前您侍奉保卫孝成皇帝十六年,进计献策,竭尽忠心,建议严惩原定陵侯淳于长,从而制止了祸乱,揭露了奸邪,升作大司马,职责是在朝中辅佐皇上。孝哀皇帝登上皇位,骄横的妃妾想窃取太皇太后的尊号,奸佞的臣子企图制造混乱,是您亲自弹劾高昌侯董宏的罪行,改正原定陶共王母亲超越名分的座次。从此后,朝廷大臣讨论商议政事,没有不根据经典的。后来您因病辞去大司马的职位,回到府第家宅,被奸贼所陷害。回到封国之后,孝哀皇帝醒悟过来,又把您召回长安,到他病情加剧的时候,还没有忘记您,给您恢复了特进的职位。这天晚上发生突然变故,国家没有皇位继承人,奸邪的臣子充斥朝廷,情况非常危急。我想安定朝邦的大计没有人比您更合适了,就把您召进朝中,当天就罢免斥退了高安侯董贤,片刻之间,忠于朝廷的政策就制定好了,国家的法纪得以实施。绥和、元寿年间,两次遭遇皇帝辞世,很多事情都得到妥善处理,祸乱没有发生。辅佐我五年以来,人伦关系的根本得以纠正,天地的位置得以确定。恭敬地祭祀天地,按天时进行政务和农务,治理得井井有条;恢复了废弃千年的体制,矫正了百代的失误,全国祥和,大众和睦。《诗经》记载的周文王在丰京建灵台的事,《书经》记载周公营造雒邑的事,镐京的体制,商邑的法度,到现在又复兴了。宣扬先帝的伟大功勋,宣传祖宗的美德,推行宣扬尊奉祖先配享上天的原则,好好设立郊祀、椅祀和宗祀的礼法,以发扬孝道。因此天下和谐,许多国家向往,那些蛮夷民族,不用召唤就自己前来,接受教化改变服饰,进献珍宝,参加祭祀大礼。寻求古代的典章制度,依据圣人正道,遵循儒术、重视古代的传统,凡事必见成效,凡事则恰到好处。具备了忠君孝亲的正道高德,能和神灵相沟通,祖先得到好的供奉。光辉照耀、灿烂辉煌,上天的符命多次降临,全国人民精神振奋,共享太平。麒麟、凤凰、神龟、黄龙,众多吉祥的征兆,出现了七百多次。于是制定礼制,创作乐教,有安邦定国的重大功勋。普天之下,把希望都寄托在您身上,您官居宰衡,爵位列于上公。现在给予九锡的赏赐,应当用来参加祭祀,设置文武百官,您所得到的殊荣终于光宗耀祖。呜呼,岂不美哉?  因而王莽再次磕头拜谢,接受了绿色的围裙、礼服、礼帽和日常穿的衣裳,镶着玉的佩刀,歧头靴子,带响铃的辂车和四匹马,悬垂九束绦子作装饰的大龙旗,皮革做的武冠和白色战袍,戎车和四匹战马,红色弓箭,黑色弓箭,府门左边竖着红色的斧铁,右边竖着金色斧铁,盔甲各一领,香酒两卣,玉勺两只,象征最高级官爵的九命青玉圭两枚,允许安装红漆大门和营造檐内台阶。设置宗官、祝、 卜官、史官,虎贲三百人,家令、家丞各一人,宗、祝、 卜、史等官都设啬夫,辅佐安汉公。在官署和私宅,虎贲勇士作门卫,要出入的人必须登记在册。从四辅、三公起,有事要进入官署和宅,都要使用令符。把楚王驻京官邸作为安汉公的府第,大加修缮整治,使之和周围的警卫相通。祖宗的祭庙和寝庙都可以安装红漆大门并营造檐内台阶。速崇又上奏说: “安汉公祭祀祖先,从城门出,城门校尉应该派骑士跟从。入城有Lq卫保护,出城有骑士跟随,这是为了尊重国家。”奏章得到了批准。

  逭年秋天,王莽因为他女儿王皇后有了生育的祥瑞征兆,就开凿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开始,横穿终南山,直达汉中。

  八个风俗使者回来了,说天下风俗整齐划一,他们伪造各郡、各封国民歌、民谣,歌功颂德,共有三万字。王莽把它上奏,明确记载到文献上。又上奏说市上物无二价,官府没有诉讼案件,城裹没有盗贼,郊外没有饥民,人们路不拾遣,实行男女不一同走路的制度,违反者祇受到象征性的处罚。刘歆、陈崇等十二人都因为修建明堂,宣扬教化,被封为列侯。

  王莽既已实现了太平,北方感化了匈奴,东方招来了海外国家,南方怀柔了黄支,衹有西方还没有受到影响。便派遣中郎将乎宪等多带金银财宝去招引塞外的羌人,让他们献出土地,表示愿意归属汉朝。平宪等奏报说:“羌人首领良愿等部落,人口约一万二千人,愿意作我国的臣民,献上鲜水海和允谷盐池,平坦的土地和美丽的草原都交给汉朝人民,自己住到险要阻塞的地方,作为我国的屏障。询问良愿归降的用意,他回答说: ‘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大仁大义,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有的禾苗长到一丈多长,有的一个谷秆上结出三个谷穗,有的甚至并未播种,却自己长出庄稼,有的茧必蚕吐丝就能自己织成,甘露从天而降,甜美的泉水从地下涌出,凤凰因向往而飞来,神雀降落栖息。自从四年以来,羌人没有痛苦,所以希望并乐意归属汉朝。,应当及时安排他们的生产,设置附属统领保护他们。”事情交给王莽处理,王莽回奏说:“太后主持国务几年来,恩惠广泛传播,祥和之气充满四方,很远的地方和不同风俗的民族,无不向往德义。越裳氏经过辗转翻译进献上白色的雉鸡,黄支从三万里外进贡来活犀牛,束夷王横渡大海奉送国宝,匈奴单于顺从我国的制度,去掉双名,而今西域良愿等又献上上地甘作我国的臣属,过去唐尧的声威远播四方,也不过如此。现在经谨慎查考我国已有丁东海、南海和北海郡,没有西海郡,请接受良愿等所进献的土地为西海郡。臣又听说圣明的君王序列天文,规划地理,根据山’。I形势和民风来划定州界。汉朝的版图比唐尧、虞舜二帝和夏、商、周三王还要广阔,共有十二州,州名和州界多不符合经书的记载。《尧典》说有十二州,后来定为九州。汉朝开拓疆土达到极远的地方,州牧定期巡察辖区,最远的有三万多里,不可以衹分为九州。谨请用经书规定的原则订正十二州的名分和州界,以求合乎礼法。”奏章被认可了。又增设法规五十条,违犯的人就把他们流放到西海郡去。被流放的人以千万计,人民开始怨恨了。

  泉陵侯刘庆上书说:“周成王少年时,称作孺子,周公代理朝政。当今皇帝年纪还小,应该让安汉公代行天子之事,像周公当年一样。”众位大臣都说:“应该按刘庆说的做。”

  冬季,火星经过月球背面。

  平帝生病,王莽写了策书,到泰时,替平帝祈祷平安,保住性命,他佩戴玉璧,捧着玉圭,愿意用自己的性命代替平帝。他把策书收藏在保险柜裹,放在前殿,告诫大臣们不要说出去。十二月间,平帝去世,宣布大赦天下。王莽征召通晓礼仪的宗伯凤等人参与决定让全国六百石以上的官吏一律服丧三年。奏报太后,尊称孝成帝庙为统宗,平帝庙叫作元宗。这时元帝的后裔已全部死去,而宣帝的曾孙,活着的有现在当王的五人,作列侯的广戚侯刘显等四十八人,王莽嫌他们都已长大成人不易控制,便说: “兄弟平辈之间,不能继承帝位。”于是就选择了玄孙中年龄最小的广戚侯的儿子刘婴,年仅二岁,藉口说他占卜、看相最吉利。

  这个月,前辉光谢嚣奏报武功县长孟通疏浚水井,挖出一块白石头,上部是圆形,下部是方形,上面有朱红色文字,写着“通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神秘的符命兆告从此开始了。王莽让王公们把这件事禀告太后,太后说:“这是欺骗天下人的,不能照办。”太保王舜对太后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没有别的办法,如果要阻止他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再者,王莽并不敢有什么野心,祇是想要一个代行皇帝职权的名义,加强权力,镇服天下罢了。”太后听后答应了。王舜等人就共请太后下诏说:“听说上天生下百姓众生,不可能互相治理,给他们设立君主去统治管理他们。要是君主年龄小,一定要有人受委托去摄政,然后才能承受上天的布施从而完成人世的教化,让众生健康成长。《书经》上不是说过吗?‘上天的职能,人们应该去代理。’朕在孝平皇帝幼年的时候,暂且统摄朝政,望他长大成人,把政权交付给他。如今他短命而逝,呜呼哀哉!已命主管官吏征召孝宣皇帝玄孙二十三人,挑选合适的人继承孝平皇帝的皇位。玄孙还在襁褓之中,如果没有品德最高尚的君子,谁能保护他?安漠公辅佐朝政已经三代,多次受到皇上的赏识,安定朝邦、光大了汉室帝王基业,统一了全国,发展到了制礼作乐的大好形势,和周公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接受的符命是相同的。如今前辉光谢、武功县长孟通上报丹书白石的符命,朕仔细地思索其意,说‘做皇帝,的意思,就是代行皇帝的职权。有了法制成功就容易,不是圣人就不能建立和完善法制。应当让安汉公登上皇位,代行皇权,仿周公的成例,把武功县作为安汉公的采邑,起名叫汉光邑。至于需要什么典礼仪式,有关官吏要上报。”

  于是大臣们上奏说:“太后的圣德昭示于全国,深刻领会到上天的旨意,下令安汉公居位摄政,代行皇权。臣等听说周成王年龄幼小,周朝的治国之道未行,周成王不能恭敬地侍奉天地,继承和发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事业。周公权衡当时的形势,居位摄政,于是周朝的治国之道得以确立,王族得到了安全;如果不居位摄政,就恐怕周朝会违背上天的旨意。《书经》说:‘我们的继承事业的子孙,很不能恭敬地服事天地,断绝失去先王的光大之道,卿大夫的家臣不知承受天命的不容易。天应辅助诚信的人,才不会失去天命。,解说经义的文章说:周公戴着天子的龙冠,坐北向南接受臣子们的见,发号施令,常把自己的意图称作周王的命令。召公是贤人,不了解圣人的意图,所以不高兴。《礼记。明堂记》说:‘周公在明堂接见诸侯,像天子一样,背靠着画有斧形的屏风面向南站着。’说是‘周公站在天子的地位,经过六年的时间,接见诸侯,制定礼制,创作乐教,从而使天下人心悦诚服’。召公不高兴。当时武王刚去世,作为丧服的斩续没有解除。从逭一点来说,周公开始摄政就居天子之位,并不是六年之后才登上束阶就位行事的。《书经》失散的《嘉禾篇》说:‘周公捧着香酒站在堂前束阶上,迎接大臣升阶登殿,赞辞说:“代理国王总理朝政,尽力使全国各方面的关系和谐,”,这是周公代理朝政时,司仪的人所称道的。周成王成年后,周公就交还了政权。《书经》上说‘朕把明君的权力归还给您,,周公常把自己的意图称为周王的圣命,独立自主地处理政务,不请示汇报,所以说我把明君的权力归还给您。我们请求安汉公坐上皇位,代行职权,身着皇帝的服装,头戴龙冠,背靠摆设在门窗之间的斧形图案屏风,面向南方接受群臣的朝拜,处理政务。他出入经过的方要戒备清道,禁止通行,平民和大臣对他自称奴仆,全都照天子的礼制办。在京郊祭祀天地,在皇家大堂祭祀祖宗,在宗庙祭祀祖宗,祭祀各种神灵,赞辞称安汉公‘假皇帝,,平民和臣子则称他‘皇帝’,而他自称‘予’。公平处置朝廷事务,常用皇帝诏书的形式,称为‘制书’,以秉承和顺应上天的苦心,辅佐协助汉朝皇室,维护孝平皇帝幼小后嗣的安全,成就了受委托居位摄政的大义,使治国安邦的教化得到兴盛。但他朝见太皇太后、孝子皇后时,都要恢复臣子的礼节。他可以在自己的官署、宅第、封国、采地独立自主地施行政治教化,按照诸侯礼制的成例办理。我们冒死罪请求。”太后下诏说: “可以。”第二年,改年号叫居摄。

  居摄元年正月,王莽到长安南郊祭祀天神,到东郊迎接春季的来临,在明堂举行大射礼,招待三老、五更,典礼结束后就回去了。设置柱下史五人,俸禄同御史一样,让他们旁听工莽处理朝政,侍立两旁分别记录他的言行。  三月己丑曰,立宣帝玄孙刘婴作皇太子,号称孺子。任命王舜作太傅左辅,甄丰作太阿右拂,甄邯作太保后承。又设置四少官位,俸禄都是二千石。

  四月,安众侯刘崇与他的丞相张绍商量说:“安汉公王莽独裁朝廷政事,必定要危害刘姓皇族。天下反对他的人,竟没人敢于先行动,这是皇族的耻辱。我率领同族的人先动手,全国一定都会响应。”张绍等跟随他的有一百多人,于是进攻宛城,没有攻进去就失败了。张绍是张竦的堂兄。张竦和刘崇的远房伯父刘嘉到皇宫自首待罪,王菱赦免他们,没有加罪。强速就替望嘘写奏章说:建平、元寿年间,皇统几乎中断,皇族几乎遭到废弃。幸赖陛下的圣明德行,艰辛救助和维护扶持,国家的命运得以重新延续,皇族看到了新希望。到朝廷总理政务,发号施令,从皇室开始,用人首先考虑九族。也录用封赏旁支亲属,设立王国、侯国,面向南方称王称侯的人,要用百数计算。挽回了绝灭的封国,使灭亡的得以存在、废弃的得以延续,因而得以获得同等地位,重新成为达官贵人的,多得排列成行,这都是为了维护汉朝,辅佐汉室皇族。修建太学,设立举行会典的明堂,颁布上天的法则,流传圣人的教化,让全国的王侯来朝拜,显扬文治圣德,对皇族诸侯,都增加封地。天下景仰,伸颈遥望赞叹,颂者塞途颂声充耳。国家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佳誉,得到这样的美名,享受这样的洪福,赢得这样光荣的原因,难道不是太皇太后H夜的思虑,陛下朝夕的思虑吗!为什么这样说呢?遇到纷乱就整顿朝纲使它太平,遇到危险就让它得以平安,遇到灾祸就使它引来幸福,遇到皇统中断就拥立新皇帝来继承,遇到幼主就替他承担责任,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从冬到夏勤勤恳恳,没时间休息,孜孜不倦,都是为了天下人,为看重刘氏江山。我们臣下不论聪明的和愚钝的,老百姓不论男女,全晓得您的良苦用心。

  然而安众侯刘崇却独自怀着谬乱的心思,从事叛逆的谋划,兴师动众,打算危害帝室和国家,他的恶行令人耳不忍闻,罪过大到杀了他都不能抵其罪,确实是臣子的仇人,皇族的敌人,国家的蟊贼,天下的祸害。因此亲属震惊而控告他的罪行,百姓溃败背叛而抛弃他的兵器,他前进不到半步,便败退而遭到祸殃。百岁的母亲,刚会笑的婴儿,同时斩杀断头,头被悬挂在竹竿末端,珠玉耳环还吊在耳朵上,金银、珠宝首饰还在身上,打这样的主意,难道不荒谬吗?

  我听说古时候对叛逆的封国,在已经讨伐和严惩之后,就掘毁其宫殿成为池沼,让它蓄积污水,叫做凶墟,即使长出蔬菜,人们也不吃它。在它的祭土神社四周砌L墙壁,用竹席覆盖住上面,遮蔽住下面,以便隔塞不通阴阳之气。把对安众侯封国神社的处治方式通报各王侯,让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各自仿造一个,出门可见,以为借鉴。当今天下臣民听到刘崇叛乱的消息,全打算撩衣执剑去叱责他。那些先到的人,就会砍断他的脖子,捅破他的胸膛,劈开他的躯体,切割他的肌肉;后到的人,就想砸碎他的屋门,推倒他的墙壁,铲平他的房屋,烧毁他的器具,应声涂地,即时成为创伤。而皇族尤其痛恨他,说到他必定咬牙切齿。什么道理呢?是认为他背叛恩情道义,而不了解深厚的德泽是怎么来的。皇族住的地方有的相距很远,刘嘉幸好得以首先听到,说不尽满腔愤怒之情,愿意作为皇族的表率,父子兄弟背着竹筐、扛着铁锹,奔赴南阳,掘毁刘崇的宫殿,使它成为污水池,以符合古时对叛逆者的处罚。并拆毁刘崇祭祀土地的神社,让它像亡国的亳社一样,把他神社中的祭器赏赐给各王诸侯,用来永远作为借鉴。希望把我的意见交给四辅和公卿大夫们讨论,以表明我朝的好恶,昭示天下。因此王莽十分高兴。三公九卿说:“都应该照刘嘉说的办。”王莽禀明太后下诏书说:“刘嘉父子兄弟,虽然与刘崇有亲属关系,可是不敢偏私,有的看见叛乱即将发生,就相继告发他,到叛乱形成,都一致把他当作仇敌看待,这符合古时的制度,忠孝的思想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来。应该把杜衍县的一千户赐封刘嘉作帅礼侯,刘嘉的七个儿子都赏赐关内侯的爵位。”后来又赐封张竦为淑德侯。长安人把这件事编成俗语说:“要想得封,找张伯松;拼命战斗,不如巧妙上奏。”王莽又封赏南阳郡有功劳的官吏和百姓一百多人,把刘崇宫殿住宅掘毁使其成为污水池。以后凡是图谋造**的人,都掘毁他的宫室使之成为污水池。

  众位大臣又禀告说:“刘崇等人之所以谋反,是因为王莽的权力仍然太轻。应该加重他的权位使他能镇服天下。”五月甲辰曰,太后下令王莽朝见她时可自称“假皇帝”。

  冬季十月丙辰朔日,发生了日食。

  十二月,群臣上奏请求道:“增加安汉公的官署和家吏,设置率更令,庙长、庙丞、厩长、厩丞、厨长、厨丞,中庶子,和虎贲勇士以下一百多人,又设置卫士三百人。称安汉公的官署为摄省,官衙为摄殿,宅第为摄宫。”奏章被认可了。

  王莽禀明太后下诏书说:“原太师孔光虽然已经薨逝,他的功绩已得到排列。太保王舜、大司空甄丰、轻车将军甄邯、步兵将军孙建都为招进单于出谋划策,又主持修建观天象的灵台、行大典的明堂、中央太学和四郊祭坛,定立制度,开通子午道,与宰衡同心,同德,齐心合力,功德卓著。赐封王舜的儿子王匡作同心侯,王林作说德侯,封孔光的孙子孑L寿作合意侯,甄丰的孙子甄匡作并力侯。加赐甄邯、孙建封邑各三千户。”

  这一年,西羌庞恬、傅幡等人怨恨王莽夺走他们的土地作为西海郡,就反攻西海郡太守程永,程永逃跑了。王莽杀了程永,派遣护羌校尉实况进击西羌。

  居摄二年春季,窦况等人打败了西羌。

  五月,铸造新货币:错刀,一枚值五千钱;契刀,一枚值五百钱;大钱,一枚值五十钱,与五铢钱同时流通。民间有很多人私铸货币。于是下禁令从列侯以下的人不准私自携带黄金,送交御府的可以得到相等的代价,可是交出黄金的人却始终没有得到同等代价的钱币。

  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趁着总试骑士的那天,集结战车、骑兵,调动应急部队,拥立严乡侯刘信当皇帝,发送檄文到各郡、各封国,指责王莽“毒死平帝,代理皇帝职位,想要断绝汉朝江山,现在我奉天命,讨伐王莽。”各郡各封国动摇起来,翟义的军队有十多万之众。王莽惊慌恐惧得吃不下饭,昼夜抱着孺子到郊祀祭坛和宗庙祷告,仿照《周书。大诰》写了篇策书,派遣谏大夫桓谭等人颁布天下,晓谕自己代理皇位将来会把政权归还给孺子的意图。派遣王邑、孙建等八位将军攻击翟义,分别驻扎在各处关Vl,守护险要地方。槐里县男子趟明、霍鸿等人起兵响应翟义,互相密谋说:“将领们和精锐部队都束征去了,京城空虚,我们可以进攻长安。”军队渐渐多起来,发展到将近十万人,王莽害怕了,派遣将军王奇、王级率军抵挡他们。任命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在高帝庙授予他斧铁,率领全国的军队,左手持节,右手握着斧钹,驻扎在长安城外。王舜、甄丰昼夜在宫中巡视。

  十二月,王邑等将领在圉县击败了翟义。司威陈崇被派去做监军,上奏书说:“陛下承奉上天大法,心与宝龟相合,接受天命,预知成败,神妙莫测的计策都成功了,造就叫高明堪与天公相配。高明堪与天公相配的君主,就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说话就能使万物运动,做事就能改变社会风气。臣陈崇俯伏拜读韶书下达的日期,暗中计算事态发展的过程,陛下的思虑刚一萌发,反贼就不断受挫;刚开始写韶书,反贼就完全失败;制书刚刚下达,反贼就统统被斩杀。将领们来不及一致露出他们的锋芒锐气,臣陈崇来不及献出自己的全部愚见,而事件的结局就已见分晓。”王莽十分高兴。

  居摄三年春季,发生了地震。王莽宣布大赦天下。

  王邑等人回到京师长安,向西与王级等人合兵攻打趟明、霍鸿,把他们全都打败消灭了,这些话记载在《翟义传》裹。王莽在未央宫白虎殿大摆酒宴,犒赏众将军。韶令陈崇审核军功,区分他们的高低等级。王莽便上奏章说:“圣明的时代,国家贤人辈出,所以唐尧、虞舜的时候,可以挨家挨户封赏,等到功业和大事完成,就要按功劳加以封赏。至于传说夏禹在涂山大会诸侯,携带玉帛等礼物参加的就有万国,诸侯拿着玉,附属国拿着帛。周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之上,还有八百诸侯参加。周公摄政,举行郊祀让后稷配享上天,在明堂举行宗祀让文王配享上帝,因此地方官员各自拿着他们的贡品前来参加祭典,大概有一千八百诸侯。《礼记。王制》记载有一千七百多个国家,因此孔子在《孝经》裹说: ‘不敢遗漏一个小国的臣子,更何况对于公侯伯子男呢?所以能赢得万国的欢心来祭祀他的先王。’这是天子的孝道。秦朝暴虐无道,消灭诸侯建立郡县,想要独享天下的利益,所以祇有两代就亡国了。高祖皇帝承受天命,消灭残贼,考核功绩,实行封赏,建立诸侯国几百个,后来渐渐衰落,剩下来的寥寥无几。太皇太后亲自主持大政方针,广泛地封赏有功勋和德行的人,鼓励人们积德行善,使灭亡的诸侯国复兴,使断绝了后代的族属得以延续,永远保持下去,因此广泛深入的教化到处传播,早晚间就要完成。遇上羌寇危害西海郡,叛贼在束郡造谣惑众,反贼在西部国土惑乱民众,忠臣孝子没有不愤怒的,大军所到之处,全部灭绝,都完全服罪,天下都安宁了。现在制定礼制、创作乐教,客观地考察周朝的爵位分五等,封地分四等,有明确文字记载;殷朝的爵位有三等,传有其解说,经无其正文。孔子说: ‘周朝的制度是借鉴夏、商二代的制度而建立的,它是多么丰富美啊!我拥护周制。,我请求众将领应当获得爵位和封邑的,爵位分五等,封地分四等。”奏章被认可了。于是受封的人高的是侯爵和伯爵,其次是子爵和男爵,应当赐封关内侯的改爵位名叫附城,共有几百人。攻打西海郡的用“羌”字作为称号,攻打槐里县的用“武”字作称号,攻打翟义的用“虏”字作称号。

  大臣们又上奏道:“太后称许有功的人,记录有德的人,远的上溯千年,近的就在当朝,有的人因为有文德受封赏,有的人因为有武功而得封爵,不论资历深浅和功德大小,没有不受封赏的。而今安汉公代理皇帝背靠斧形图案屏风,登上皇位摄政,应该不同于担任宰衡总理朝政的时候,制礼作乐虽然尚未完全完成,应该晋升他两个儿子的爵位为公。《春秋》上讲‘喜爱好人及于他的子孙,‘贤人的后代,应该享有土地’。周成王赐封周公的六个庶子,使其都有封地。还有汉朝著名丞相萧何、知名大将军霍光等人,都恩及旁支亲属。对于他侄子王光,可以先封作列侯;他的孙子们,待到制礼作乐全部完成,大司徒、大司空报上名单,照从前的诏书办理。”太后下韶说:“进升代皇帝的儿子裹新侯王安当新举公,赏都侯王临当裹新公,赐封王光为衍功侯。”这时候,王莽交还了新都国,大臣们就又禀告要求赐封王莽的孙子王宗为新都侯。王莽已经消灭了翟义,自认为威望德行一天比一天兴盛,得到天意人心的帮助,于是谋划起登上真皇位的事来了。

  九月,王莽的母亲功显君去世,他的心思不在于表示哀痛,让太后诏令有关部门讨论他的丧服问题。少阿、羲和刘歆和博士、众儒生七十八人都说:“居位摄政应当统率天下臣民完成上天的使命,发扬光大帝业王道,建立健全法纪和制度,安定全国的局面。从前殷商的成汤去世后,而太子又早已天亡,他儿子太甲年少幼稚,不明事理,伊尹把他流放到桐宫而居位摄政,来振兴殷商的国道。周武王去世后,周朝的道统还没确立,周成王年纪幼小,周公维护成王而居位摄政,来完成周朝的道统。因此殷商有整齐肃穆的教化,周朝有刑罚不用,囹圄空虚的功业。现在太皇太后接连遭遇皇室处于逆境,委任安汉公主管监督百官,公平治理天下。遇上孺子年少,不能恭敬地事奉天地,苍天降下祥兆,出现了丹书白石的符命,因此太皇太后奉天法、明天意,诏令安漠公居位摄政、代行皇权,将要靠他来完成大汉朝的伟业,和唐尧、虞舜、夏、商、周媲美。代皇帝于是开放秘府,召集众儒士,制礼作乐,终于制定了百官公卿的制度,很好地完成了上天的使命。他高明慧心观察周详,卓越独到的见解,发掘出了周朝的礼制,从而明确了继承和借鉴的根本,奉天法查古制,加以删减和增补,犹如仲尼欣赏《韶乐》,犹如太阳月亮的高不可攀,要不是圣达明哲之至的人,谁能如此?总纲要领都已设立,成功在即,这就是用来扶助大汉朝,安定百姓的功效。现在功显君辞世而去,《仪礼》上说‘庶子做了继承人,为他的生母守总麻服。’传文说‘跟父亲和嫡母成了一个整体,就不敢为自己的生母守了。,代皇帝靠圣明的德行,秉承皇天的旨意,接受太后的韶令居位摄政、代行皇权,继承汉朝的嫡传,对上承担事奉天地、治理国家的重任,对下要为全国人民操劳担忧、日理万机,不能够顾及他的生母。所以太皇太后立他的长孙,使他当新都侯,作为哀侯的后嗣。这表明代皇帝与尊贵的汉室宗亲成为一体,要恭敬地主持宗庙的祭礼,供奉赡养太皇太后,不能够为他的生母穿丧服了。《周礼》上说:‘君王为诸侯穿鳃辕服’,‘龙冠上加上环绕而成的孝带’,同姓诸侯用麻带,异姓诸侯用葛带。代皇帝应当替功显君穿鳃缀服,冠帽上面加上用麻环绕而成的孝带,如同天子吊唁诸侯的丧服,以顺应圣王的制度。”于是王莽实行了上述办法,总共一吊两会的丧礼过程,让新都侯王宗作主丧人,服守三年的丧服。

  司威陈崇奏称,衍功侯王光私下告诉执金吾实况,教实况替他杀人,实况把那个人逮捕,判处死刑斩首。王莽大怒,严厉责备王光。王光的母亲说: “你看自己的身份和王字、王获中哪一个亲近?”母子俩因而自杀,连实况也都死了。起初,王莽用侍奉母亲、奉养寡嫂、抚育侄儿得到了好名声,等到后来狂妄暴虐,又用这来显示公正无私。让王光的儿子王嘉继承爵位当丁衍功侯。

  王莽下书说:“禁止奏乐的规定,到今年腊月岁尾终止,明年正月祭祀天地,所有的乐器都可以演奏。诸侯王、三公九卿、士大夫,所采用的音乐分几等?五声八音,每一条各是什么?应该和所属儒生各自尽力思考,详尽陈述它们的意义。”

  这一年广饶侯刘京、车骑将军千人扈云、太保属官臧鸿等奏报符命。刘京说齐郡忽然冒出一眼新井,扈云说巴郡发现了一头石牛,臧鸿说扶风雍县发现仙石,王莽都欣然接受了。十一月甲子日,王莽上奏章给太后说: “陛下最圣明了,遇到皇家处于逆境之时,碰上汉朝传位十二代二百一十年的危险命运,承受上天威严的命令,诏令臣王莽居位摄政,代行皇权,接受辅弼孺子的委托,肩负天下的重望。臣王莽兢兢业业,惟恐不称职。皇族广饶侯刘京上书说: ‘七月中旬,齐郡临淄县昌兴亭亭长辛当一夜作了几个梦,梦见有人对他说: “我是天帝的使者。天帝派我来告诉亭长: ‘代皇帝应当成为真正皇帝。’你如果不相信我,这个亭驿裹会出现一眼新井。”亭长早晨起来看亭中,确实有一眼新井,深入地下将近一百尺。,十一月壬子日,正当建辰交冬至,巴郡的石牛,戊午日,雍的石文,都送到了未央宫前殿。我与太保安阳侯王舜等人前去观看,忽然间天空刮起大风,尘土飞扬,天昏地暗,等到风停了,在两石之前看到铜制的符信和用缣帛书写的图画文字,内容是: ‘上天通告皇帝的符命,进献的人可以封侯。承受天命,执行神令。’骑都尉崔发等人看了全文并解说它的含义。以及从前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曰下诏书,改为太初元将元年,考察孝哀帝改元的经过情形,甘忠可、夏贺良的神秘预言预兆书藏在兰台。臣王莽认为元将元年的意思,就是大将居位摄政改元的预兆,到今天应验了。《尚书。康诰》记载‘王周公这样说道:“诸侯之长,朕的弟弟,小子姬封。”’这是周公居位摄政时被称为王的记录。《春秋》描述鲁隐公不说即国君位,因为他是代理鲁君。这两部经书是周公、了L子所编定,都被后人效法。孔子说: ‘怕天命,怕地位尊贵的人,怕圣人之言。’臣王莽怎敢不秉承执行呢!我请求在恭敬地事奉神祇和祖宗神庙,奏报太皇太后、孝平皇后时,都自称假皇帝。而在向全国发号施令,天下臣民陈奏或议政时,都不说是‘代理’。把居摄三年作为初始元年,计时的漏刻改为一百二十度,用以顺应天命。臣王莽一定日夜培养教育孺子,使他能和周成王相媲美,把太皇太后的声威德行传播到四面八方,希望他们富足并有教化。等到孺子成年加冠之后,就把皇帝的权力归还给他,像周公当年那样。”奏章得到了认可。广大平民得知他信奉符命的事,示意众大臣广为议论,分别奏报太后,这显示了登上真皇位的发展趋势。

  期门郎张充等六人计划一同劫持王莽,拥立楚王做皇帝。被发觉,处死。

  梓潼县人哀章在长安求学,一向品行不端,喜欢吹牛皮说大话。他看到王莽已经代行皇帝大权,就做了一只铜柜,写了两道封书题笺,其中一张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张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所谓某,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名称。文书说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后应按上天旨意行事。图和书都写着王莽的八个大臣,又取好了名字王兴、王盛,哀章便自己从旁改编捏造姓名,共是十一人,都署上官衔和爵位,作为辅国佐政的大臣。哀章听到齐郡新井和巴郡石牛的事下达了,就在当天黄昏的时候,身穿黄色衣服,提着铜柜子到高帝庙,把它交给仆射。仆射把这件事报上去了。戊辰日,王莽到高帝庙接受天命惮位的铜柜子。他头戴王冠,拜见太后,回来坐在未央宫前殿,下韶书说: “我德行浅薄,有幸是皇初祖考黄帝的子孙,皇始祖考虞帝的后裔,以及太皇太后的微末亲属。皇天上帝赐厚恩保佑,既定的天命让我继承大统,符命、图书和文字,以及铜柜里的策书,都是神灵的指示,把天下千百万百姓的命运托付给我。托赤帝汉朝高皇帝的神灵,秉承上天之命,惮让皇位的金策书,我十分敬畏,敢不恭敬接受!在戊辰日,当定辰,我戴上皇冠,登上真龙天子的宝座,定国号叫新。应该改定正月朔日,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更改祭祀用的牲畜的毛色,更换旗帜之类的标志,重定器具的形制。把今年十二月初一癸酉日作为建国元年正月初一,以鸡呜之时作为一天的开始。车马、服饰的颜色崇尚黄色,祭祀用的牲畜和正月建丑宜用白色,使节上用作装饰的牦牛尾都采用纯黄色,上写着‘新使五威节,以显示秉承皇天上帝的威严。”始建国元年正月朔日,王莽率领公侯卿士捧着新制的皇太后御玺,送上太皇太后,遵从符命的意思,去掉了汉朝的名号。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语在《元后传》。唯莽父曼蚤死,不侯。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

  久之,叔父成都侯商上书,愿分户邑以封莽,及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皆当世名士,咸为莽言,上由是贤莽。永始元年,封莽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千五百户。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宿卫谨敕,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恧。

  莽兄永为诸曹,蚤死,有子光,莽使学博士门下。莽休沐出,振车骑,奉羊酒,劳遗其师,恩施下竟同学。诸生纵观,长老叹息。光年小于莽子宇,莽使同日内妇,宾客满堂。须臾,一人言太夫人苦某痛,当饮某药,比客罢者数起焉。尝私买侍婢,昆弟或颇闻知,莽因曰:“后将军朱子元无子,莽闻此儿种宜子,为买之。”即日以婢奉子元。其匿情求名如此。

  是时,太后姊子淳于长以材能为九卿,先进在莽右。莽阴求其罪过,因大司马曲阳侯根白之,长伏诛,莽以获忠直,语在《长传》。根因乞骸骨,荐莽自代,上遂擢为大司马。是岁,绥和元年也,年三十八矣。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已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辅政岁余,成帝崩,哀帝即位,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太后诏莽就第,避帝外家。莽上疏乞骸骨,哀帝遣尚书令诏莽曰:“先帝委政于君而弃群臣,朕得奉宗庙,诚嘉与君同心合意。今君移病求退,以著朕之不能奉顺先帝之意,朕甚悲伤焉。已诏尚书待君奏事。”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白太后曰:“皇帝闻太后诏,甚悲。大司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听政。”太后复令莽视事。

  时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母丁姬在,高昌侯董宏上书言:“《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丁姬宜上尊号。”莽与师丹共劾宏误朝不道,语在《丹传》。后日,未央宫置酒,内者令为傅太后张幄坐于太皇太后坐旁。莽案行,责内者令曰:“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彻去,更设坐,傅太后闻之,大怒,不肯会,重怨恚莽。莽复乞骸骨,哀帝赐莽黄金五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公卿大夫多称之者,上乃加恩宠,置使家,中黄门十日一赐餐。下诏曰:“新都侯莽忧劳国家,执义坚固,朕庶几与为治。太皇太后诏莽就第,朕甚闵焉。其以黄邮聚户三百五十益封莽,位特进,给事中,朝朔望见礼如三公。车驾乘绿车从。”后二岁,傅太后、丁姬皆称尊号,丞相朱博奏:“莽前不广尊尊之义,抑贬尊号,亏损孝道,当伏显戮,幸蒙赦令,不宜有爵土,请免为庶人。”上曰:“以莽与太皇太后有属,勿免,遣就国。”

  莽杜门自守,其中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在国三岁,吏上书冤讼莽者以百数。元寿元年,日食,贤良周护、宋崇等对策深颂莽功德,上于是征莽。

  始莽就国,南阳太守以莽贵重,选门下掾宛孔休守新都相。休谒见莽,莽尽礼自纳,休亦闻其名,与相答。后莽疾,休侯之,莽缘恩意,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休不肯受,莽因曰:“诚见君面有瘢,美玉可以灭瘢,欲献其瑑耳。”即解其瑑,休复辞让。莽曰:“君嫌其贾邪?”遂椎碎之,自裹以进休,休乃受。及莽征去,欲见休,休称疾不见。

  莽还京师岁余,哀帝崩,无子,而傅太后、丁太后皆先薨,太皇太后即日驾之未央宫收取玺绶,遣使者驰召莽。诏尚书,诸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皆属莽。莽白:“大司马高安侯董贤年少,不合众心,收印绶。”贤即日自杀。太后诏公卿举可大司马者,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举莽,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互相举。太后拜莽为大司马,与议立嗣。安阳侯王舜,莽之从弟,其人修饬,太后所信爱也,莽白以舜为车骑将军,使迎中山王奉成帝后,是为孝平皇帝。帝年九岁,太后临朝称制,委政于莽。莽白赵氏前害皇子,傅氏骄僣,遂废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皆令自杀,语在《外戚传》。

  莽以大司徒孔光名儒,相三主,太后所敬,天下信之,于是盛尊事光,引光女婿甄邯为侍中奉车都尉。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说者,莽皆傅致其罪,为请奏,令邯持与光。光素畏慎,不敢不上之,莽白太后,辄可其奏。于是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坐互相举免,丁、傅及董贤亲属皆免官爵,徙远方。红阳侯立,太后亲弟,虽不居位,莽以诸父内敬惮之,畏立从容言太后,令已不得肆意,乃复令光奏立旧恶:“前知定陵侯淳于长犯大逆罪,多受其赂,为言误朝;后白以官婢杨寄私子为皇子,众言曰吕氏、少帝复出,纷纷为天下所疑,难以示来世,成襁褓之功。请遣立就国。”太后不听。莽曰:“今汉家衰,比世无嗣,太后独代幼主统政,诚可畏惧,力用公正先天下,尚恐不从,今以私恩逆大臣议如此,群下倾邪,乱从此起!宜可且遣就国,安后复征召之。”太后不得已,遣立就国。莽之所以胁持上下,皆此类也。

  于是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丰子寻、歆子棻、涿郡崔发、南阳陈崇皆以材能幸于莽。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让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众庶。

  始,风益州令塞处蛮夷献白雉,元始元年正月,莽白太后下诏,以白雉荐宗庙。群臣因奏言太后:“委任大司马莽定策定宗庙。故大司马霍光有安宗庙之功,益封三万户,畴其爵邑,比萧相国。莽宜如光故事。”太后问公卿曰:“诚以大司马有大功当著之邪?将以骨肉故欲异之也?”于是群臣乃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周公及身在而托号于周。莽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益户,畴爵邑,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顺天心。”太后诏尚书具其事。

  莽上书言:“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定策,今愿独条光等功赏,寝置臣莽,勿随辈列。”甄邯白太后下诏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属有亲者,义不得阿。君有安宗庙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隐不扬。君其勿辞。”莽复上书让。太后诏谒者引莽待殿东箱,莽称疾不肯入。太后使尚书令恂诏之曰:“君以选故而辞以疾,君任重,不可阙,以时亟起。”莽遂固辞。太后复使长信太仆闳承制召莽,莽固称疾。左右白太后,宜勿夺莽意,但条孔光等,莽乃肯起。太后下诏曰:“太傅博山侯光宿卫四世,世为傅相,忠考仁笃,行义显著,建议定策,益封万户,以光为太师,与四辅之政。车骑将军安阳侯舜积累仁孝,使迎中山王,折冲万里,功德茂著,益封万户,以舜为太保。左将军光禄勋丰宿卫三世,忠信仁笃,使迎中山王,辅导共养,以安宗庙,封丰为广阳侯,食邑五千户,以丰为少傅。皆授四辅之职,畴其爵邑,各赐第一区。侍中奉车都尉邯宿卫勤劳,建议定策,封邯为承阳侯,食邑二千四百户。”四人既受赏,莽尚未起,群臣复上言:“莽虽克让,朝所宜章,以时加赏,明重元功,无使百僚元元失望。”太后乃下诏曰:“大司马新都侯莽三世为三公,典周公之职,建万世策,功德为忠臣宗,化流海内,远人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其以召陵,新息二县户二万八千益封莽,复其后嗣,畴其爵邑,封功如萧相国。以莽为太傅,干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以故萧相国甲第为安汉公第,定著于令,传之无穷。”

  于是莽为惶恐,不得已而起受策。策曰:“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群僚众位,而公宰之;功德茂著,宗庙以安,盖白雉之瑞,周成象焉。故赐嘉号曰安汉公,辅翼于帝,期于致平,毋违朕意。”莽受太傅安汉公号,让还益封畴爵邑事,云愿须百姓家给,然后加赏。群公复争,太后诏曰:“公自期百姓家给,是以听之。其令公奉、舍人赏赐皆倍故。百姓家给人足,大司徒、大司空以闻。”莽复让不受,而建言宜立诸侯王后及高祖以来功臣子孙,大者封侯,或赐爵关内侯食邑,然后及诸在位,各有第序。上尊宗庙,增加礼乐;下惠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语在《平纪》。

  莽既说众庶,又欲专断,知太后厌政,乃风公卿奏言:“往者,吏以功次迁至二千石,及州部所举茂材异等吏,率多不称,宜皆见安汉公。又太后不宜亲省小事。”令太后下诏曰:“皇帝幼年,朕且统政,比加元服。今众事烦碎,朕春秋高,精气不堪,殆非所以安躬体而育养皇帝者也。故选忠贤,立四辅,群下劝职,永以康宁。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自今以来,惟封爵乃以闻。他事,安汉公、四辅平决。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辄引入至近署对安汉公,考故官,问新职,以知其称否。”于是莽人人延问,致密恩意,厚加赠送,其不合指,显奏免之,权与人主侔矣。

  莽欲以虚名说太后,白言:“新承前孝哀丁、傅奢侈之后,百姓未赡者多,太后宜且衣缯练,颇损膳,以视天下。”莽因上书,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于是公卿皆慕效焉。莽师群臣奏言:“陛下春秋尊,久衣重练,减御膳,诚非所以辅精气,育皇帝,安宗庙也。臣莽数叩头省户下,白争未见许。今幸赖陛下德泽,间者风雨时,甘露降,神芝生,蓂荚、朱草、嘉禾、休征同时并至。臣莽等不胜大愿,愿陛下爱精休神,阔略思虑,遵帝王之常服,复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尽欢心,备共养。惟哀省察!”莽又令太后下诏曰:“盖闻母后之义,思不出乎门阈。国不蒙佑,皇帝年在襁褓,未任亲政,战战兢兢,惧于宗庙之不安。国家之大纲,微朕孰当统之?是以孔子见南子,周公居摄,盖权时也。勤身极思,忧劳未绥,故国奢则视之以俭,矫枉者过其正,而朕不身帅,将谓天下何!夙夜梦想,五谷丰熟,百姓家给,比皇帝加元服,委政而授焉。今诚未皇于轻靡而备味,庶几与百僚有成,其勖之哉!”每有水旱,莽辄素食,左右以白。太后遣使者诏莽曰:“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熟,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

  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又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入待。所以诳耀媚事太后,下至旁侧长御,方故万端。

  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奏言:“皇帝即位三年,长秋宫未建,液廷媵未充。乃者,国家之难,本从亡嗣,配取不正。请考论《五经》,定取礼,正十二女之义,以广继嗣。博采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长安者適子女。”事下有司,上众女名,王氏女多在选中者。莽恐其与已女争,即上言:“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太后以为至诚,乃下诏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公卿大夫或诣廷中,或伏省户下,咸言:“明诏圣德巍巍如彼,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莽遣长安以下分部晓止公卿及诸生,而上书者愈甚。太后不得已,听公卿采莽女。莽复自白:“宜博选众女。”公卿争曰:“不宜采诸女以贰正统。”莽白:“愿见女。”太后遣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纳采见女,还奏言:“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有诏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杂加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封遇父母得位,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信乡侯佟上言:“《春秋》,天子将娶于纪,则褒纪子称侯,安汉公国未称古制。事下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封后父百里,尊而不臣,以重宗庙,孝之至也。佟言应礼,可许。请以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益封莽,满百里。”莽谢曰:“臣莽子女诚不足以配至尊,复听众议,益封臣莽。伏自惟念,得托肺腑,获爵士,如使子女诚能奉称圣德,臣莽国邑足以共朝贡,不须复加益地之宠。愿归所益。”太后许之。有司奏:“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莽深辞让,受四千万,而以其三千三百万予十一媵家。群臣复言:“今皇后受骋,逾群妾亡几。”有诏,复益二千三百万,合为三千万。莽复以其千万分予九族贫者。

  陈崇时为大司徒司直,与张敞孙竦相善。竦者博通士,为崇草奏,称莽功德,崇奏之,曰:

  窃见安汉公自初束脩,值世俗隆奢丽之时,蒙两宫厚骨肉之宠,被诸父赫赫之光,财饶势足,亡所牾意,然而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恶衣恶食,陋车驽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孔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公之谓矣。

  及为侍中,故定陵侯淳于长有大逆罪,公不敢私,建白诛讨。周公诛管、蔡,季子鸩叔牙,公之谓矣。

  是以孝成皇帝命公大司马,委以国统。孝哀即位,高昌侯董宏希指求美,造作二统,公手劾之,以定大纲。建白定陶太后不宜在乘舆幄坐,以明国体。《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圉”,公之谓矣。

  深执谦退,推诚让位。定陶太后欲立僣号,惮彼面剌幄坐之义,佞惑之雄,朱博之畴,惩此长、宏手劾之事,上下一心,谗贼交乱,诡辟制度,遂成篡号,斥逐仁贤,诛残戚属,而公被胥、原之诉,远去就国,朝政崩坏,纲纪废驰,危亡之祸,不隧如发。《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顇,”公之谓矣。

  当此之时,官亡储主,董贤据重,加以傅氏有女之援,皆自知得罪天下,结仇中山,则必同忧,断金相翼,借假遗诏,频用赏诛,先除所惮,急引所附,遂诬往冤,更惩远属,事势张见,其不难矣!赖公方入,即时退贤,及其党亲。当此之时,公远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乘其未坚,厌其未发,震起机动,敌人摧折,虽有贲、育不及持剌,虽有樗里不及回知,虽有鬼谷不及造次,是故董贤丧其魂魄,遂自绞杀。人不还踵,日不移晷,霍然四除,更为宁朝。非陛下莫引立公,非公莫克此祸。《诗》云“惟师尚父,时惟鹰扬,亮彼武王,”孔子曰“敏则有功,”公之谓矣。

  于是公乃白内故泗水相丰、斄令邯,与大司徒光、车骑将军舜建定社稷,奉节东迎,皆以功德受封益土,为国名臣。《书》曰“知人则哲”,公之谓也。

  公卿咸叹公德,同盛公勋,皆以周公为比,宜赐号安汉公,益封二县,公皆不受。传曰申包胥不受存楚之报,晏平仲不受辅齐之封,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公之谓也。

  将为皇帝定立妃后,有司上名,公女为首,公深辞让,迫不得已然后受诏。父子之亲天性自然,欲其荣贵甚于为身,皇后之尊侔于天子,当时之会千载希有,然而公惟国家之统,揖大福之恩,事事谦退,动而固辞。《书》曰“舜让于德不嗣,”公之谓矣。

  自公受策,以至于今,亹亹翼翼,日新其德,增修雅素以命下国,逡俭隆约以矫世俗,割财损家以帅群下,弥躬执乎以逮公卿,教子尊学以隆国化。僮奴衣布,马不秣谷,食饮之用,不过凡庶。《诗》云“温温恭人,如集于木”,孔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公之谓矣。

  克身自约,籴食逮给,物物卬市,日阕亡储。又上书归孝哀皇帝所益封邑,入钱献田,殚尽旧业,为众倡始。于是小大乡和,承风从化,外则王公列侯,内则帷幄侍御,翕然同时,各竭所有,或入金钱,或献田亩,以振贫穷,收赡不足者。昔令尹子文朝不及夕,鲁公仪子不菇园葵,公之谓矣。

  开门延士,下及白屋,娄省朝政,综管众治,亲见牧守以下,考迹雅素,审知白黑。《诗》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易》曰“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公之谓矣。

  比三世为三公,再奉送大行,秉冢宰职,填安国家,四海辐凑,靡不得所。《书》曰:“纳于大麓,列风雷雨不迷”,公之谓矣。

  此皆上世之所鲜,禹、稷之所难,而公包其终始,一以贯之,可谓备矣!是以三年之间,化行如神,嘉瑞叠累,岂非陛下知人之效,得贤之致哉!故非独君之受命也,臣之生亦不虚矣。是以伯禹锡玄圭,周公受郊祀,盖以达天之使,不敢擅天之功也。揆公德行,为天下纪;观公功勋,为万世基。基成而赏不配,纪立而褒不副,诚非所以厚国家,顺天心也。

  高皇帝褒赏元功,相国萧何邑户既倍,又蒙殊礼,奏事不名,入殿不趋,封其亲属十有余人。乐善无厌,班赏亡遴,苟有一策,即必爵之,是故公孙戎位在充郎,选繇旄头,一明樊哙,封二千户。孝文皇帝褒赏绛侯,益封万户,赐黄金五千斤。孝武皇帝恤录军功,裂三万户以封卫青,青子三人,或在襁褓,皆为通侯。孝宣皇帝显著霍光,增户命畴,封者三人,延及兄孙。夫绛侯即因汉藩之固,杖朱虚之鲠,依诸将之递,据相扶之势,其事虽丑,要不能遂。霍光即席常任之重,乘大胜之威,未尝遭时不行,陷假离朝,朝之执事,亡非同类,割断历久,统政旷世,虽曰有功,所因亦易,然犹有计策不审过征之累。及至青、戎,摽末之功,一言之劳,然犹皆蒙丘山之赏。课功绛、霍,造之与因也;比于青、戎,地之与天也。而公又有宰治之效,乃当上与伯禹、周公等盛齐隆,兼其褒赏,岂特与若云者同日而论哉?然曾不得蒙青等之厚,臣诚惑之!

  臣闻功亡原者赏不限,德亡首者褒不检。是故成王之于周公也,度百里之限,越九锡之检,开七百里之宇,兼商、奄之民,赐以附庸殷民六族,大路大旂,封父之繁弱,夏后之璜,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白牡之牲,郊望之礼。王曰:“叔父,建尔元子。”子父俱延拜而受之。可谓不检亡原者矣。非特止此,六子皆封。《诗》曰:“亡言不雠,亡德不报。”报当知之,不如非报也。近观行事,高祖之约非刘氏不王,然而番君得王长沙,下诏称忠,定著于令,明有大信不拘于制也。春秋晋悼公用魏绛之策,诸夏服从。郑伯献乐,悼公于是以半赐之。绛深辞让,晋侯曰:“微子,寡人不能济河。夫赏,国之典,不可废也。子其受之。”魏绛于是有金石之乐,《春秋》善之,取其臣竭忠以辞功,君知臣以遂赏也。今陛下既知公有周公功德,不行成王之褒赏,遂听公之固辞,不顾《春秋》之明义,则民臣何称,万世何述?诚非所以为国也。臣愚以为宜恢公国,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所赐之品,亦皆如之。诸子之封,皆如六子。即群下较然输忠,黎庶昭然感德。臣诚输忠,民诚感德,则于王事何有?唯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仪形虞、周之盛,敕尽伯禽之赐,无遴周公之报,令天法有设,后世有祖,天下幸甚!

  太后以视群公,群公方议其事,会吕宽事起。

  初,莽欲擅权,白太后:“前哀帝立,背恩义,自贵外家丁、傅,挠乱国家,几危社稷。今帝以幼年复奉大宗,为成帝后,宜明一统之义,以戒前事,为后代法。”于是遣甄丰奉玺绶,即拜帝母卫姬为中山孝王后,赐帝舅卫宝、宝弟玄爵关内侯,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师。莽子宇,非莽隔绝卫氏,恐帝长大后见怨。宇即私遣人与宝等通书,教令帝母上书求入。语在《卫后传》。莽不听。宇与师吴章及妇兄吕宽议其故,章以为莽不可谏,而好鬼神,可为变怪以惊惧之,章因推类说令归政于卫氏。宇即使宽夜持血酒莽第门,吏发觉之,莽执宇送狱,饮药死。宇妻焉怀子,系狱,须产子已,杀之。莽奏言:“宇为吕宽等所诖误,流言惑众,与管、蔡同罪,臣不敢隐,其诛。”甄邯等白太后下诏曰:“夫唐尧有丹朱,周文王有管、蔡,此皆上圣亡奈下愚子何,以其性不可移也。公居周公之位,辅成王之主,而行管、蔡之诛,不以亲亲害尊尊,朕甚嘉之。昔周公诛四国之后,大化乃成,至于刑错。公其专意翼国,期于致平。”莽因是诛灭卫氏,穷治吕宽之狱,连引郡国豪桀素非议已者,内及敬武公主、梁王立、红阳侯立、平阿侯仁,使者迫守,皆自杀。死者以百数,海内震焉。大司马护军褒奏言:“安汉公遭子宇陷于管、蔡之辜,子受至重,为帝室故不敢顾私。惟宇遭罪,喟然愤发作书八篇,以戒子孙。宜班郡国,令学官以教授。”事下群公,请令天下吏能诵公戒者,以著官簿,比《孝经》。

  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四月丁未,莽女立为皇后,大赦天下。遣大司徒司直陈崇等八人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太保舜等奏言:“《春秋》列功德之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唯至德大贤然后能之。其在人臣,则生有大赏,终为宗臣,殷之伊尹,周之周公是也。”及民上书者八千余人,咸曰:“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周公享七子之封,有过上公之赏。宜如陈崇言。”章下有司,有司请“还前所益二县及黄邮聚、新野田,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公为宰衡,位上公。掾史秩六百石。三公言事,称‘敢言之’。群吏毋得与公同名。出众期门二十人,羽林三十人,前后大车十乘。赐公太夫人号曰功显君,食邑二千户,黄金印赤韨。封公子男二人,安为褒新侯,临为赏都侯。加后聘三千七百万,合为一万万,以明大礼”。太后临前殿,亲封拜。安汉公拜前,二子拜后,如周公故事。莽稽首辞让,出奏封事,愿独受母号,还安、临印韨及号位户邑。事下太师光等,皆曰:“赏未足以直功,谦约退让,公之常节,终不可听。”莽求见固让。太后下诏曰:“公每见,叩头流涕固辞,今移病,固当听其让,令视事邪?将当遂行其赏,遣归就第也?”光等曰:“安、临亲受印韨,策号通天,其义昭昭。黄邮、召陵、新野之田为入尤多,皆止于公,公欲自损以成国化,宜可听许。治平之化当以时成,宰衡之官不可世及。纳征钱,乃以尊皇后,非为公也。功显君户,止身不传。褒新、赏都两国合三千户,甚少矣。忠臣之节,亦宜自屈,而信主上之义。宜遣大司徙、大司空持节承制,诏公亟入视事。诏尚书勿复受公之让奏。”奏可。

  莽乃起视事,上书言:“臣以元寿二年六月戊午仓卒之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宫;瘐申拜为大司马,充三公位;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拜为太傅,赐号安汉公,备四辅官;今年四月甲子复拜为宰衡,位上公。臣莽伏自惟,爵为新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爵贵、号尊、官重,一身蒙大宠者五,诚非鄙臣所能堪。据元始三年,天下岁已复,官属宜皆置。《穀梁传》曰:‘天子之宰,通于四海。’臣愚以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臣莽无兼官之材,今圣朝既过误而用之,臣请御史刻宰衡印章曰‘宰衡太傅大司马印’,成,授臣莽,上太傅与大司马之印。”太后诏曰:“可。韨如相国,朕亲临授焉。”莽乃复以所益纳征钱千万,遗与长乐长御奉共养者。太保舜奏言:“天下闻公不受干乘之土,辞万金之币,散财施予千万数,莫不乡化。蜀郡男子路建等辍讼惭怍而退,虽文王却虞、芮何以加!宜报告天下。”奏可。宰衡出,从大车前后各十乘,直事尚书郎、待御史、谒者、中黄门、期门羽林。宰衡常持节,所止,谒者代持之。宰衡掾史秩六百石,三公称“敢言之”。

  是岁,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廖,一异说云。群臣奏言:“昔周公奉继体之嗣,据上公之尊,然犹七年制度乃定。夫明堂、辟雍,堕废千载莫能兴,今安汉公起于第家,辅翼陛下,四年于兹,功德烂然。公以八月载生魄庚子奉使,朝用书临赋营筑,越若翊辛丑,诸生、庶民大和会,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唐、虞发举,成周造业,诚亡以加。宰衡位宜在诸侯王上,赐以束帛加璧,大国乘车、安车各一,骊马二驷。”诏曰:“可。其议九锡之法。”

  冬,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且尽。

  五年正月,袷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余人,征助祭。礼毕,封孝宣曾孙信第三十六人为列侯,余皆益户赐爵,金、帛之赏各有数。是时,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宜亟加赏于安汉公。于是莽上书曰:“臣以外属,越次备位,未能奉称。伏念圣德纯茂。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作乐以移风,四海奔走,百蛮并臻,辞去之日,莫不陨涕,非有款诚,岂可虚致?自诸侯王已下至于吏民,咸知臣莽上与陛下有葭莩之故,又得典职,每归功列德者,辄以臣莽为余言。臣见诸侯面言事于前者,未尝不流汗而渐愧也。虽性愚鄙,至诚自知,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夙夜悼栗,常恐污辱圣朝。今天下治平,风俗齐风,百蛮率服,毕陛下圣德所自躬亲,太师光、太保舜等辅政佐治,群卿大夫莫不忠良,故能以五年之间至致此焉。臣莽实无奇策异谋。奉承太后圣诏,宣之于下,不能得什一;受群贤之筹画,而上以闻,不得能什伍。当被无益之辜,所以敢且保首领须臾者,诚上休陛下余光,而下依群公之故也。陛下不忍众言,辄下其章于议者。臣莽前欲立奏止,恐其遂不肯止。今大礼已行,助祭者毕辞,不胜至愿,愿诸章下议者皆寝勿上,使臣莽得尽力毕制礼作乐事。事成,以传示天下,与海内平之。即有所间非,则臣莽当被诖上误朝之罪。如无他谴,得全命赐骸骨归家,避贤者路,是臣之私愿也。惟陛下哀怜财幸!”

  甄邯等白太后,诏曰:“可。惟公功德光于天下,是以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诸生、吏民翕然同辞,连守阙庭,故下其章。诸侯、宗室辞去之日,复见前重陈,虽晓喻罢遣,犹不肯去。告以孟夏将行厥赏,莫不欢悦,称万岁而退。今公每见,辄流涕叩头言愿不受赏,赏即加不敢当位。方制作未定,事须公而决,故且听公。制作毕成,群公以闻。究于前议,其九锡礼仪亟奏。”

  于是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列侯张纯等九百二人皆曰:“圣帝明王招贤劝能,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赏厚。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今九族亲睦,百姓既章,万国和协,黎民时雍,圣瑞毕溱,太平已洽。帝者之盛莫隆于唐、虞,而陛下任之;忠臣茂功莫著于伊、周,而宰衡配之。所谓异时而兴,如合符者也。谨以《六艺》通义,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臣请命锡。”奏可。策曰:

  惟元始五年五月庚寅,太皇太后临于前殿,延登,亲诏之曰:公进,虚听朕言。前公宿卫孝成皇帝十有六年,纳策尽忠,白诛故定陵侯淳于长,以弥乱发奸,登大司马,职在内辅。孝哀皇帝即位,骄妾窥欲,奸臣萌动,公手劾高昌侯董宏,改正故定陶共王母之僣坐。自是之后,朝臣论议,靡不据经。以病辞位,归于第家,为贼臣所陷。就国之后,孝哀皇帝觉寤,复还公长安,临病加剧,犹不忘公,复特进位。是夜仓卒,国无储主,奸臣充朝,危殆甚矣。朕惟定国之计莫宜于公,引纳于朝,即日罢退高安侯董贤,转漏之间,忠策辄建,纲纪咸张。绶和、元寿,再遭大行,万事皆举,祸乱不作。辅朕五年,人伦之本正,天地之位定。钦承神祇,经纬四时,复千载之废,矫百世之失,天下和会,大众方辑。《诗》之灵台,《书》之作雒,镐京之制,商邑之度,于今复兴。昭章先帝之元功,明著祖宗之令德,推显严父配天之义,修立郊禘宗祀之礼,以光大孝。是以四海雍雍,万国慕义,蛮夷殊俗,不召自至,渐化端冕,奉珍助祭。寻旧本道,遵术重古,动而有成,事得厥中。至德要道,通于神明,祖考嘉享。光耀显章,天符仍臻,元气大同。麟凤龟龙,众祥之瑞,七百有余。遂制礼作乐,有绥靖宗庙社稷之大勋。普天之下,惟公是赖,官在宰衡,位为上公。今加九命之锡,其以助祭,共文武之职,乃遂及厥祖。於戏,岂不休哉!

  于是莽稽首再拜,受绿韨衮冕衣赏,玚琫玚珌,句履,鸾路乘马,龙旂九旒,皮弁素积,戎路乘马,彤弓矢,卢弓矢,左建朱钺,右建金戚,甲胄一具,秬鬯二卣,圭瓒二,九命青玉珪二,朱户纳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贲三百人,家令丞各一人,宗、祝、卜、史官皆置啬夫,佐官汉公。在中府外第,虎贲为门卫,当出入者傅籍。自四辅、三公有事府第,皆用传。以楚王邸为安汉公第,大缮治,通周卫。祖祢庙及寝皆为朱户纳陛。陈崇又奏:“安汉公祠祖祢,出城门,城门校尉宜将骑士从。入有门卫,出有骑士,所以重国也。”奏可。

  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

  风俗使者八人还,言天下风俗齐同,诈为郡国造歌谣,颂功德,凡三万言。莽奏定著令。又奏为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刘歆、陈崇等十二人皆以治明堂,宣教化,封为列侯。

  莽既致太平,北化匈奴,东致海外,南怀黄支,唯西方未有加。乃遣中郎将平宪等多持金币诱塞外羌,使献地,愿内属。宪等奏言:“羌豪良愿等种,人口可万二千人,愿为内臣,献鲜水海、允谷盐池,平地美草皆予汉民,自居险阻处为藩蔽。问良愿降意,对曰:‘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至仁,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或禾长丈余,或一粟三米,或不种自生,或茧不蚕自成,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皇来仪,神爵降集。从四岁以来,羌人无所疾苦,故思乐内属。’宜以时处业,置属国领护。”事下莽,莽复奏曰:“太后秉统数年,恩泽洋溢,和气四塞,绝域殊俗,靡不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黄支自三万里贡生犀,东夷王度大海奉国珍,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今西域良愿等复举地为臣妾,昔唐尧横被四表,亦亡以加之。今谨案已有东海、南海、北海郡,未有西海郡,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臣又闻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汉家地广二帝、三王,凡十三州,州名及界多不应经。《尧典》十有二州,后定为九州。汉家廓地辽远,州牧行部,远者三万余里,不可为九。谨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以应正始。”奏可。又增法五十条,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民始怨矣。

  泉陵侯刘庆上书言:“周成王幼少,称孺子,周公居摄。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郡臣皆曰:“宜如庆言。”

  冬,荧惑入月中。

  平帝疾,莽作策,请命于泰畤,戴璧秉圭,愿以身代。藏策金滕,置于前殿,敕诸公勿敢言。十二月,平帝崩,大赦天下。莽征明礼者宗伯凤等与定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丧三年。奏尊孝成庙曰统宗,孝平庙曰元宗。时元帝世绝,而宣帝曾孙有见王五人,列侯广戚侯显等四十八人,莽恶其长大,曰:“兄弟不得相为后。乃选玄孙中最幼广戚侯子婴,年二岁,托以为卜相最吉。

  是月,前辉光谢嚣奏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矣。莽命群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舜谓太后:“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太后听许。舜等即共令太后下诏曰:“盖闻天生众民,不能相治,为之立君以统理之。君年幼稚,必有寄托而居摄焉,然后能奉天施而成地化,群生茂育。《书》不云乎?‘天工,人其代之。’朕以孝平皇帝幼年,且统国政,几加元服,委政而属之。今短命而崩,呜呼哀哉!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玄孙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后。玄孙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汉公莽辅政三世,比遭际会,安光汉室,遂同殊风,至于制作,与周公异世同符。今前辉光嚣、武功长通上言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云‘为皇帝’者,乃摄行皇帝之事也。夫有法成易,非圣人者亡法。其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以武功县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具礼仪奏。”

  于是群臣奏言:“太后圣德昭然,深见天意,诏令安汉公居摄。臣闻周成王幼少,周道未成,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文、武之烈。周公权而居摄,则周道成,王室安;不居摄,则恐周队失天命。《书》曰:‘我嗣事子孙,大不克共上下,遏失前人光,在家不知命不易。天应棐谌,乃亡队命。’说曰: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发号施令,常称王命。召公贤人,不知圣人之意,故不说也。《礼·明堂记》曰‘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天子负斧依南面而立。’谓‘周公践天子位,六年朝诸侯,制礼作乐,而天下大服’也。召公不说。时武王崩,■粗未除。由是言之,周公始摄则居天了之位,非乃六年而践阼也。《书》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立于阼阶,延登,赞曰:假王莅政,勤和天下。’此周公摄政,赞者所称。成王加元服,周公则致政。《书》曰:‘朕复子明辟’,周公常称王命,专行不报,故言我复子明君也。臣请安汉公居摄践祚,服天子韨冕,背斧依于户牖之间,南面朝群臣,听政事。车服出入警跸,民臣称臣妾,皆如天子之制。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庙,享祭群神,赞曰‘假皇帝’,民臣谓之‘摄皇帝’,自称曰‘予’。平决朝事,常以皇帝之诏称‘制’、以奉顺皇天之心,辅翼汉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托之义,隆治平之化。其朝见太皇太后、帝皇后,皆复臣节。自施政教于其宫家国采,如诸侯礼仪故事。臣昧死请。”太后诏曰:“可。”明年,改元曰“居摄”。

  居摄元年正月,莽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东郊,行大射礼于明堂,养三老五更,成礼而去。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

  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孙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以王舜为太傅左辅,甄丰为太阿右拂,甄邯为太保后承。又置四少,秩皆二千石。

  四月,安众侯刘崇与相张绍谋曰:“安汉公莽专制朝政,必危刘氏。天下非之者,乃莫敢先举,此宗室耻也。吾帅宗族为先,海内必和。”绍等从者百余人,遂进攻宛,不得入而败。绍者,张竦之从兄也。竦与崇族父刘嘉诣阙自归,莽赦弗罪。竦因为嘉作奏曰:

  建平、元寿之间,大统几绝,宗室几弃。赖蒙陛下圣德,扶服振救,遮扞匡卫,国命复延,宗室明目。临明统政,发号施令,动以宗室为始,登用九族为先。并录支亲,建立王侯,南面之孤,计以百数。收复绝属,存亡续废,得比肩首,复为人者,嫔然成行,所以藩汉国,辅汉宗也。建辟雍,立明堂,班天法,流圣化,朝群后,昭文德,宗室诸侯,咸益土地。天下喁喁,引领而叹,颂声洋洋,满耳而入。国家所以服此美,膺此名,飨此福,受此荣者,岂非太皇太后日昃之思,陛下夕惕之念哉!何谓?乱则统其理,危则致其安,祸则引其福,绝则继其统,幼则代其任,晨夜屑屑,寒暑勤勤,无时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为天,厚刘氏也。

  臣无愚智,民无男女,皆谕至意。而安众侯崇乃独怀悖惑之心,操畔逆之虑,兴兵动众,欲危宗庙,恶不忍闻,罪不容诛,诚臣子之仇,宗室之雠,国家之贼,天下之害也。是故亲属震落而告其罪,民人溃畔而弃其兵,进不跬步,退伏其殃。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珠珥在耳,首饰犹存,为计若此,岂不悖哉!

  臣闻古者畔逆之国,既以诛讨,则猪其宫室以为污池,纳垢浊焉,名曰凶虚,虽生菜茹,而人不食。四墙其社,覆上栈下,示不得通。辨社诸侯,出门见之,著以为戒。方今天下闻崇之反也,咸欲骞衣手剑而叱之。其先至者,则拂其颈,冲其匈,刃其躯,切其肌;后至者,欲拔其门,仆其墙,夷其屋,焚其器,应声涤地,则时成创。而宗室尤甚,言必切齿焉。何则?以其背畔恩义,而不知重德之所在也。宗室所居或远,嘉幸得先闻,不胜愤愤之愿,愿为宗室倡始,父子兄弟负笼荷锸,驰之南阳,猪崇宫室,令如古制。及崇社宜如毫社,以赐诸侯,用永监戒。愿下四辅公卿大夫议,以明好恶,视四方。

  于是莽大说。公卿曰:“皆宜如嘉言。”莽白太后下诏曰:“惟嘉父子兄弟,虽与崇有属,不敢阿私,或见萌牙,相率告之,及其祸成,同共雠之,应合古制,忠孝著焉。其以杜衍户千封嘉为师礼侯,嘉子七人皆赐爵关内侯。”后又封竦为淑德侯。长安为之语曰:“欲求封,过张伯松;力战斗,不如巧为奏。”莽又封南阳吏民有功者百余人,污池刘崇室宅。后谋反者,皆污池云。

  群臣复白:“刘崇等谋逆者,以莽权轻也。宜尊重以填海内。”五月甲辰,太后诏莽朝见太后称“假皇帝。”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十二月,群臣奏请:“益安汉公宫及家吏,置率更令,庙、厩、厨长丞,中庶子,虎贲以下百余人,又置卫士三百人。安汉公庐为摄省,府为摄殿,第为摄宫。”奏可。

  莽白太后下诏曰:“故太师光虽前薨,功效已列。太保舜、大司空丰、轻车将军邯、步兵将军建皆为诱进单于筹策,又典灵台、明堂、辟雍、四郊,定制度,开子午道,与宰衡同心说德,合意并力,功德茂著。封舜了匡为同心侯,林为说德侯,光孙寿为合意侯,丰孙匡为并力侯。益邯、建各三千户。”

  是岁,西羌庞恬、傅幡等怨莽夺其地作西海郡,反攻西海太守程永,永奔走。莽诛永,遣护羌校尉窦况击之。

  二年春,窦况等击破西羌。

  五月,更造货:错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大钱,一直五十,与五铢钱并行。民多盗铸者。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

  九月,东郡太守翟义都试,勒车骑,因发奔命,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移檄郡国,言“莽毒杀平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今共行天罚诛莽”。郡国疑惑,众十余万。莽惶惧不能食,昼夜抱孺子告祷郊庙,放《大诰》作策,遣谏大夫桓谭等班于天下,谕以摄位当反政孺子之意。遣王邑、孙建等八将军击义,分屯诸关,守厄塞。槐里男子赵明、霍鸿等起兵,以和翟义,相与谋曰:“诸将精兵悉东,京师空,可攻长安。”众稍多,至且十万人,莽恐,遣将军王奇、王级将兵拒之。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王舜、甄丰昼夜循行殿中。

  十二月,王邑等破翟义于圉。司威陈崇使监军上书言:“陛下奉天洪范,心合宝龟,膺受元命,豫知成败,咸应兆占,是谓配天。配天之主,虑则移气,言则动物,施则成化。臣崇伏读诏书下日,窃计其时,圣思始发,而反虏仍破;诏文始书,反虏大败;制书始下,反虏毕斩,众将未及齐其锋芒,臣崇未及尽共愚虑,而事已决矣。”莽大说。

  三年春,地震。大赦天下。

  王邑等还京师,西与王级等合击明、鸿,皆破灭,语在《翟义传》。莽大置酒未央宫白虎殿,劳赐将帅,诏陈崇治校军功,第其高下。莽乃上奏曰:“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可比屋而封,至功成事就,则加赏焉。至于夏后涂山之会,执玉帛者万国,诸侯执玉,附庸执帛。周武王孟津之上,尚有八百诸侯。周公居摄,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盖诸侯千八百矣。《礼记·王制》千七百余国,是以孔子著《孝经》曰:‘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此天子之孝也。秦为亡道,残灭诸侯以为郡县,欲擅天下之利,故二世而亡。高皇帝受命除残,考功施赏,建国数百,后稍衰微,其余仅存。太皇太后躬统大纲,广封功德以劝善,兴灭继绝以永世,是以大化流通,旦暮且成。遭羌寇害西海郡,反虏流言东郡,逆贼惑众西土,忠臣孝子莫不奋怒,所征殄灭,尽备厥辜,天下咸宁。今制礼作乐,实考周爵五等,地四等,有明文;殷爵三等,有其说,无其文。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臣请诸将帅当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奏可。于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当赐爵关内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数百人。击西海者以“羌”为号,槐里以“武”为号,翟义以“虏”为号。

  群臣复奏言:“太后修功录德,远者千载,近者当世,或以文封,或以武爵,深浅大小,靡不毕举。今摄皇帝背依践祚,宜异于宰国之时,制作虽未毕已,宜进二子爵皆为公。《春秋》‘善善及子孙’,‘贤者之后,宜有土地’。成王广封周公庶子六人,皆有茅土。及汉家名相大将萧、霍之属,咸及支庶。兄子光,可先封为列侯;诸孙,制度毕已,大司徒、大司空上名,如前诏书。”太后诏曰:“进摄皇帝子褒新侯安为新举公,赏都侯临为褒新公,封光为衍功侯。”是时,莽还归新都国,群臣复白以封莽孙宗为新都侯。莽既灭翟义,自谓威德日盛,获天人助,遂谋即真之事矣。

  九月,莽母功显君死,意不在哀,令太后诏议其服。少阿、羲和刘歆与博士诸儒七十八人皆曰:“居摄之义,所以统立天功,兴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辑海内也。昔殷成汤既没,而太子蚤夭,其子太甲幼少不明,伊尹放诸桐宫而居摄,以兴殷道。周武王既没,周道未成,成王幼少,周公屏成王而居摄,以成周道。是以殷有翼翼之化,周有刑错之功。今太皇太后比遭家之不造,委任安汉公宰尹群僚,衡平天下。遭孺子幼少,未能共上下,皇天降瑞,出丹石之符,是以太皇太后则天明命,诏安汉公居摄践祚,将以成圣汉之业,与唐、虞三代比隆也。摄皇帝遂开秘府,会群儒,制礼作乐,卒定庶官,茂成天功。圣心周悉,卓尔独见,发得周礼,以明因监,则天稽古,而损益焉,犹仲尼之闻《韶》,日月之不可阶,非圣哲之至,孰能若兹!纲幻咸张,成在一匮,此其所以保佑圣汉,安靖元元之效也。今功显君薨,《礼》:‘庶子为后,为其母緦。’传曰:‘与尊者为体,不敢服其私亲也。摄皇帝以圣德承皇天之命,受太后之诏居摄践祚,奉汉大宗之后,上有天地社稷之重,下有元元万机之忧,不得顾其私亲。故太皇太后建厥元孙,俾侯新都,为哀侯后。明摄皇帝与尊者为体,承宗庙之祭,奉共养太皇太后,不得服其私亲也。《周礼》曰‘王为诸侯緦縗’,‘弁而加环绖’,同姓则麻,异姓则葛。摄皇帝当为功显君緦縗,弁而加麻环绖,如天子吊诸侯服,以应圣制。’莽遂行焉,凡一吊再会,而令新都侯宗为主,服丧三年云。

  司威陈崇奏,衍功侯光私报执金吾窦况,令杀人,况为收系,致其法。莽大怒,切责光。光母曰:“女自视孰与长孙、中孙?”遂母子自杀,及况皆死。初,莽以事母、养嫂、抚兄子为名,及后悖虐,复以示公义焉。令光子嘉嗣爵为侯。

  莽下书曰:“遏密之义,讫于季冬,正月郊祀,八音当奏。王公卿士,乐凡几等?五声八音,条各云何?其与所部儒生各尽精思,悉陈其义。”

  是岁,广饶侯刘京,车骑将军千人扈云、太保属臧鸿奏符命。京言齐郡新井,云言巴郡石牛,鸿言扶风雍石,莽皆迎受。十一月甲子,莽上奏太后曰:

  陛下至圣,遭家不造,遇汉十二世三七之厄,承天威命,诏臣莽居摄,受孺子之托,任天下之寄。臣莽兢兢业业,惧于不称。宗室广饶侯刘京上书言:“七月中,齐郡临淄县昌兴亭长辛当一暮数梦,曰:‘吾,天公使也。天公使我告亭长曰:“摄皇帝当为真。即不信我,此亭中当有新井。’亭长晨起视亭中,诚有新井,入地且百尺。”十一月壬子,直建冬至,巴郡石牛,戊午,雍石文,皆到于未央宫之前殿。臣与太保安阳侯舜等视,天风起,尘冥,风止,得铜符帛图于右前,文曰: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骑都尉崔发等视说。及前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下诏书,更为太初元将元年,案其本事,甘忠可、夏贺良谶书臧兰台。臣莽以为元将元年者,大将居摄改元之文也。于今信矣。《尚书·康诰》“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周公居摄称王之文也。《春秋》隐公不言即位,摄也。此二经周公、孔子所定,盖为后法。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臣莽敢不承用!臣请共事神祇宗庙,奏言太皇太后、孝平皇后,皆称假皇帝。其号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言“摄”。以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漏刻以百二十为度,用应天命。臣莽夙夜养育隆就孺子,令与周之成王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于万方,期于富而教之。孺子加元服,复子明辟,如周公故事。

  奏可。众庶知其奉符命,指意群臣博议别奏,以视即真之渐矣。

  期门郎张充等六人谋共劫莽,立楚王。发觉,诛死。

  梓潼人哀章,学问长安,素无行,好为大言。见莽居摄,即作铜匮,为两检,置其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其一署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某者,高皇帝名也。书言王莽为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图书皆书莽大臣八兴,又取令名王兴、王盛,章因自窜姓名,凡为十一人,皆署官爵,为辅佐。章闻齐井、石牛事下,即日皆时,衣黄衣,持匮至高庙,以付仆射。仆射以闻。戊辰,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嬗。御王冠,谒太后,还坐未央宫前殿,下书曰:“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属。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祇畏,敢不钦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幡皆纯黄,其署曰‘新使王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shici.sc.cn/wenzhang/9953.html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