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为何受到人们喜爱
作者:佚名 时间:2023-10-28-
"三言二拍"为何受到人们喜爱?这恐怕要从读者和观众中才能找到答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主题是宣扬善和美,思想上总是抱定因果报应的宿命论,这不仅为大众喜闻乐见,也符合了儒佛道三家的精神,统治者也愿意默许。这一点,在"三言" 二拍"中表现得很是充分,也就成为了众人都能接受和喜爱的一个小说形式了。
三言二拍为何受喜爱?首先从小说宣扬善和美的主题来看。
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那个朱重,在为昭庆寺送油后,碰巧看见了住在附近的王美娘,被其美貌所吸引,心想"若得这等美人搂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
于是日积夜累,积攒了10两银子,要买王美娘一晚春宵。老鸨嫌他是个卖油的,再三推托,后来见他心诚(其实是因为银子),就教他等上几天,扮成个斯文人再来。
然而等到能见美娘之时,后者大醉,又认为朱重"不是有名称的子弟,接了他,会被人笑话"。但朱重不以为意,整晚服侍醉酒的美娘。
次日美娘酒醒后,觉得"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知情识趣" 可惜是市井之辈" 若是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回赠朱重双倍嫖资以作谢。
不久,油店朱老板病亡,朱重接手了店面。这时美娘生身父母来到临安寻访失散的女儿,到朱家油店讨了份事做,也就是在朱重那里打工。
一年后,美娘被福州太守的八公子羞辱,流落街头,寸步难行,恰巧遇见经过的朱重。朱重连忙将美娘接回青楼,美娘为了回报朱重,留他过宿,并许诺要嫁给朱重。美娘动用自己多年储下的钱财为自己赎身,嫁给了朱重,又认出了店里的亲生父母,皆大欢喜。
这里的故事情节,展现的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善和美的故事主题。
三言二拍为何受喜爱?主题偏向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
自宋以后,书画艺术家另辟蹊径,以表现自我为上,手法上则表现为我写我心,舍形而悦影,轻像而重意,不再受中古时代的圭臬所左右,绘画走得尤其远。这和近古中国社会的变迁有关。元代统治者极力排挤汉人,传统知识分子的从政空间很小,于是他们纷纷离开主流文化体系即庙堂体系,走向江湖,走向个人兴趣,并以此为生。
因为不能在体制内分一杯羹,只有到市场上去找饭吃。
书画家不再靠摹写圣贤故事来装潢冠冕,小说家也要编写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来迎合民间趣味,于是,植根于宋代话本的说唱艺术就风靡起来,在写法上更讲究情节和人物,主题上更接近写人性,写凡夫俗子的爱好和趣味,而非局限于文以载道,于是出现了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也是众所周知的爱情故事。
名妓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她深知沉迷烟花的公子哥们,由于倾家荡产,很难归见父母,便处心积虑地积攒一个百宝箱,藏在院中的姐妹那里,希望将来翁姑能够体谅一片苦心,成就自己的姻缘。
谁知道,她那一片向往爱情的赤诚和处心积虑的设计,还是无法对抗封建礼教的压力和人性的卑怯,最终只能当众怒斥奸人和负心汉,抱箱投江而死。杜十娘不仅美丽、热情、心地善良、轻财好义,而且有忠于爱情的勇烈。她用决绝的死维护了自己人格和尊严。
无论是小说主题宣扬善和美,还是说小说主题偏向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在"三言" 二拍"描述的社会文化中,都透露出当时人们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正是从这点出发,才有了大家喜爱的三言二拍!
『上一篇:古代离婚协议书:女方出轨要没收嫁妆 』『目 录』『下一篇:读中秋诗词,感受中秋佳节气氛 』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作者
- [ 杜甫 ]
- [ 李白 ]
- [ 刘禹锡 ]
- [ 孟浩然 ]
- [ 陆游 ]
- [ 王维 ]
- [ 黄庭坚 ]
- [ 辛弃疾 ]
- [ 苏轼 ]
- [ 岑参 ]
- [ 白居易 ]
- [ 王安石 ]
- [ 杜牧 ]
- [ 高适 ]
- [ 欧阳修 ]
- [ 刘长卿 ]
- [ 韩愈 ]
- [ 韦庄 ]
- [ 孟浩然 ]
- [ 李商隐 ]
- [ 许浑 ]
- [ 李贺 ]
- [ 杨万里 ]
- [ 韦应物 ]
- [ 秦观 ]
- [ 元稹 ]
- [ 陶渊明 ]
- [ 陈与义 ]
- [ 范成大 ]
- [ 柳宗元 ]
- [ 温庭筠 ]
- [ 元好问 ]
- [ 李清照 ]
- [ 文天祥 ]
- [ 王之涣 ]
- [ 杜荀鹤 ]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