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看美人妆容变化
作者:网络 时间:2023-10-11- 
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仅写出了西湖的靓丽,也写出了西施的美丽动人,"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至此,世人都喜欢将淡妆浓抹总相宜来形容美女,接下来我们则一起看看美人妆容变化。
美人多重视眉形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古代美女的形象就是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怎样打扮自己,每个时代的女人都花了不少心思,特别在中国古代,美女对眉妆的喜爱和重视超过了其他妆扮。
《诗经》里有"螓首蛾眉"的说法,《离骚》里也自喻曰:"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由此可见,"蛾眉"是最早流行的眉妆。
蛾眉是弯而长的细曲眉,这样眉是用黑黛勾勒出来的,也是中国古代女子最钟爱的一种眉式。
汉魏时期,中国女子的眉式逐渐趋向浓阔,出现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的俗语,甚至"女幼不能画眉,狼籍而耳阔。"
到了唐代,由于这是一个开放浪漫、博采众长的盛世朝代,故此在眉妆这一细节上,变幻莫测、造型各异。开创了眉妆样式最为丰富的辉煌时代。唐代妇女的眉妆样式,比起汉魏更显宽粗,形似蚕蛾触须般的长眉已不多见,都是长、阔、浓的集锦之作。
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妇女的地位遗落千丈,妆容不再似前朝那样大胆奔放,而是以淡雅清秀为美。在眉妆上主流上有重新兴起纤细秀丽的复古长蛾眉,而且历经元明,直到清代一直盛行不衰。
美人妆容多受时代影响
先暂时抛开动荡的年代,毕竟在动荡年代中,古人早已没有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妆容,多为简洁素颜型。到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朝代,美人妆容自然高大上许多。
比如大明宫里太平公主摘下面具后的回眸一笑,让很多人记住了这是一个繁华的年代,更是一个美丽的年代。除了华服,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一个唐代女子出门前足足要完成七个步骤的妆扮。
再如杨贵妃的妆容:头发乌黑,戴高耸假发,鬓发处戴金色小钗;画柳叶眉,桃花妆,通常会在卧蚕处涂上薄薄一层脂粉;肤色白皙丰腴,天生指甲通红;喜欢穿黄裙,绝对是个绝世美人。
另外,在当时,美人们的唇妆种类也异常丰富,仅晚唐三十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而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樱桃小口"是白居易家蓄养的家伎樊素,因此有"樱桃樊素口"之称,成为了唐代美人妆容的一大标志。
不仅如此,随着遣唐使的到来,美女妆容也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特色,如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慵来妆等。如,白居易的《时世妆》一诗:"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记录了当时流行妆容的形态,各家女子无论富贵,都注重妆容仪态。
『上一篇:什么是中国四大名绣 』『目 录』『下一篇:包拯是怎么教育后代的 』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作者
- [ 杜甫 ]
 - [ 李白 ]
 - [ 刘禹锡 ]
 - [ 孟浩然 ]
 - [ 陆游 ]
 - [ 王维 ]
 - [ 黄庭坚 ]
 - [ 辛弃疾 ]
 - [ 苏轼 ]
 - [ 岑参 ]
 - [ 白居易 ]
 - [ 王安石 ]
 - [ 杜牧 ]
 - [ 高适 ]
 - [ 欧阳修 ]
 - [ 刘长卿 ]
 - [ 韩愈 ]
 - [ 韦庄 ]
 - [ 孟浩然 ]
 - [ 李商隐 ]
 - [ 许浑 ]
 - [ 李贺 ]
 - [ 杨万里 ]
 - [ 韦应物 ]
 - [ 秦观 ]
 - [ 元稹 ]
 - [ 陶渊明 ]
 - [ 陈与义 ]
 - [ 范成大 ]
 - [ 柳宗元 ]
 - [ 温庭筠 ]
 - [ 元好问 ]
 - [ 李清照 ]
 - [ 文天祥 ]
 - [ 王之涣 ]
 - [ 杜荀鹤 ]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