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四大名绣
作者:网络 时间:2023-10-11- 
最让我敬佩的是中国古代的刺绣女工,她们的一双巧手能编织刺绣出很多精美的工艺品,现今的机器也比不过,今天和大家一起走进"中国的四大名绣",看看古代女子们的巧妙工艺。
地方特色凸显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同样,中国地大物博,因此每地的刺绣风格都和本地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人们的刺绣主要装饰在服饰和生活用品上,图案讲究,色彩搭配协调、绣工细致精湛,不仅带有实用性,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的,常常将产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中国四大名绣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湖州为代表的"湖绣"两大流派。具有构图工整、丰富,色彩鲜艳明快的地方风格,尤以留水路的技法更见特色,主要和南方海水相关。广绣以雅致取胜,以平金绣法,适当垫锦,色彩稍为淡雅。湖绣注重效果,色调瑰丽,运用钉、垫、贴、拼等多种技法,将绣品制作成犹如浮雕一般。
以四川成都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蜀绣早在汉代就已誉满天下。蜀绣用针工整,丝线粗细兼用,运针自如,针迹平齐严谨,色彩绚丽。总共有30多种针法,其中二二针、二三针、三三针是蜀绣特有的针法。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仍以苏州为中心,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扬州、无锡、常州、宿迁、东台等地。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湖南长沙的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历史悠久,针法以掺针为主,根据不同物象及其不同部位所表现出的不同肌理施用不同针法,使物象更真实、更有立体感,逐渐形成绣面写实、设色鲜明、风格质朴的地方特色,狮子、老虎是湘绣传统产品。
其他优秀刺绣
不仅如此,中国历史中还有其他优秀的刺绣,如京绣、秦绣等。
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又名"宫廷绣"或"宫绣",明清时期始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京绣用料考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以材质华贵著称。一般选用上好的绸缎为面料,配以鲜艳绣线,其色彩与瓷器中粉彩、珐琅色相近,此外还大量使用黄金、白银锤箔捻成的金银线。现流传于世的京绣珍品大部分出自男工巧匠,是"宫廷绣"与"闺阁绣"的明显区别。
以西安地区为中心的刺绣。秦绣是在"纳纱绣"基础上于上世纪70年代创新完成的一个新绣种,色彩无拘无束、富于理想化。热情奔放大胆夸张,善运用原色,其中蓝、红、黄、黑、白等色彩的强烈对比比较常见,尤以红色运用最为普遍。
山西民间一种古老传统手工艺,极具山西地方特色,色彩上采用强烈对比色,主要针法为长短针、套针、漏针、绕针等,绣品立体感强,视觉效果饱满厚重。晋绣主要以宫廷绣品、鞋垫、虎头葫芦为代表。
以开封为中心的河南刺绣总称,也称宋绣,距今约800多年历史。当代汴绣继承了宋绣题材、工艺特点,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大量针法。以绣制中国名画、古画著称于世,绣工技法精致细腻、绣品色彩古朴典雅、层次分明、形象逼真。
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因温州地处瓯江之滨,又名"温绣",亦称画帘。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其制作方法是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和彩线在上面制成作品。针法类型包括有断针、滚针、乱针等20多种。瓯绣内容有人物、走兽、山水和风景等,尤以人物见长。
刺绣作品的精巧美丽,将绣娘心中的柔情百转和贞烈气节完美地统一起来,让人惊叹连连。
『上一篇:解读不一样的八股文:好玩搞笑 』『目 录』『下一篇:淡妆浓抹总相宜,看美人妆容变化 』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作者
- [ 杜甫 ]
 - [ 李白 ]
 - [ 刘禹锡 ]
 - [ 孟浩然 ]
 - [ 陆游 ]
 - [ 王维 ]
 - [ 黄庭坚 ]
 - [ 辛弃疾 ]
 - [ 苏轼 ]
 - [ 岑参 ]
 - [ 白居易 ]
 - [ 王安石 ]
 - [ 杜牧 ]
 - [ 高适 ]
 - [ 欧阳修 ]
 - [ 刘长卿 ]
 - [ 韩愈 ]
 - [ 韦庄 ]
 - [ 孟浩然 ]
 - [ 李商隐 ]
 - [ 许浑 ]
 - [ 李贺 ]
 - [ 杨万里 ]
 - [ 韦应物 ]
 - [ 秦观 ]
 - [ 元稹 ]
 - [ 陶渊明 ]
 - [ 陈与义 ]
 - [ 范成大 ]
 - [ 柳宗元 ]
 - [ 温庭筠 ]
 - [ 元好问 ]
 - [ 李清照 ]
 - [ 文天祥 ]
 - [ 王之涣 ]
 - [ 杜荀鹤 ]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