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为何会消失
作者:佚名 时间:2023-10-14-
一部专门讲述诸子百家故事的国产动漫《秦时明月》和电视剧《秦时明月》最近走入人们视野中,并得到众多国人的喜爱,其中墨家作为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至汉初缺突然消失了,其中的原因,还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解答,今日小编则和大家一起探索一下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文化为何会消失,背后又是否存在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墨家思想的地位
墨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儒家并称"显学",而与道家,也成分庭抗礼之势,所谓"天 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讲的就是这种情形。可是,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中经秦汉的转换,至汉初,却突然消失了,这墨家消失的原因无人知晓。在司马迁写史记时,对墨家已不甚了了,而以后则更少有人提及。
今天读墨子书,其内容之广博、思想之精深,不难发现。但是,墨家学派的突然消亡,却始终困扰着人们。对此,许多墨学研究者多有涉及,且口径大体 一致,即墨家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所有这些分析都没能回答墨家消失的突然性问题。
墨家消失的原因
先秦诸子学到了汉代,或 显或隐、或盛或衰,大多有踪迹可寻,唯独墨家,却象谜一样消失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首先看看墨家思想的代表者领头羊——墨家巨子。
墨者称自已的领袖为巨子(又称墨家巨子),奉巨子为圣人。其实,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不仅是这个团体的思想领袖,还是这个团体参与社会实践的组织者。
不仅如此,墨者们还有 着严格的自律精神,他们"以绳墨自矫",严格要求自已。所谓绳墨,即木匠用以取直的墨线。而正是这种"以绳墨自矫"、严格自律的特征,才是这个学派被人称 作墨家的真正原因。
我们都知道,墨家是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学派,这个理想,便是公天下、兼爱天下。墨家文化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 因此,墨家又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正是因为这种实践自已社会理想的需要,才使得墨家在先秦众多流派中,成为唯一一个有着严格组织的学派。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与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那个时期里,可以看到他们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但是,当他们以集体的、群体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与实践 时,他们能显示出一种力量。然而,悲剧性的结果可能恰好也就在其中:当这个群体遭受强力打击时,以他们对正义与理想的执着,以他们宁可死而决不后退的精神,其结果,便不是土崩瓦解而只能是寸草无生了。土崩瓦解尚可收拾,寸草无生则无以为继了!或许这就是墨家消失的原因所在了。虽然墨家流派消失了,但是墨家文化依旧留存于世,受到后人敬仰。
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
另外,在诸子百家思想文化盛行的时期,墨家又是如何成为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呢?
首先,墨者们都具有一种勇敢的精神,为了公理与道义,他们可以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西汉初年的陆贾说:墨门多勇士。 《淮南子》书则说,墨家中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些,都是对墨家献身精神的真实记载。以崇高的理想为目标,以严格的组织为规范,以甘愿为理想而献身为精神,这便是墨家的总体特征。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游侠列传》,游侠们 那种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赴人之危厄、救人之急难等精神与行事似乎描述的就是极具魅力的墨者们,只是他们又着另一名字——游侠。
一个流派的诞生和消失似乎从来都不需要太多的原因,甚至不需要原因,一切趋势的流行与发展在前一刻的选择已经埋下注定的种子。虽然墨家流派消失了,但流传下来的墨家文化至今陪伴着我们一路前行。
『上一篇:国学探讨:帝皇背后的技术战士 』『目 录』『下一篇:立秋将至,各地立秋习俗登台亮相 』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作者
- [ 杜甫 ]
- [ 李白 ]
- [ 刘禹锡 ]
- [ 孟浩然 ]
- [ 陆游 ]
- [ 王维 ]
- [ 黄庭坚 ]
- [ 辛弃疾 ]
- [ 苏轼 ]
- [ 岑参 ]
- [ 白居易 ]
- [ 王安石 ]
- [ 杜牧 ]
- [ 高适 ]
- [ 欧阳修 ]
- [ 刘长卿 ]
- [ 韩愈 ]
- [ 韦庄 ]
- [ 孟浩然 ]
- [ 李商隐 ]
- [ 许浑 ]
- [ 李贺 ]
- [ 杨万里 ]
- [ 韦应物 ]
- [ 秦观 ]
- [ 元稹 ]
- [ 陶渊明 ]
- [ 陈与义 ]
- [ 范成大 ]
- [ 柳宗元 ]
- [ 温庭筠 ]
- [ 元好问 ]
- [ 李清照 ]
- [ 文天祥 ]
- [ 王之涣 ]
- [ 杜荀鹤 ]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