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不是情人节?带你看七夕节的前世今生
作者:佚名 时间:2023-10-14-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它最初是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在当代又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含义,那么七夕节是不是情人节呢?今天小编带你走进七夕节的历史,看看七夕节的前世今生。
古籍记载:七夕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牛郎织女融入:乞巧变浪漫七夕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实际上,"七夕节"是我国最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也是古代少女、闺妇最看重的节日。
因主要的参与者是少女,活动内容以乞巧为主,也被人们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即农历七月初七,正值夏秋,晴朗夜空,明亮的牵牛星、织女星分居东西两边,隔河相望,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于是便有了"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习俗。
相传织女是一位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于是这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求织女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技法娴熟,并赐给她们美满姻缘。而这种美好的期望,不单是男女之情,还有妇女们提高自身生活技能的殷切希望。
七夕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七夕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对人类最普遍的两情相悦过程的文化升华,具有生命本原的意义。
其中,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最集中的表现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七夕节"更具有夫妻相爱、和睦生活、精致人生、全家幸福的期许和意蕴,也开始带有情人节的韵味了呢。
"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如此,中国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反思七夕:不仅仅是情人节
当前,社会上许多人只知道"情人节"而不知道"七夕节,或把"七夕节"仅仅当做"中国情人节",显然是丢掉了"七夕节"的魂。
七夕节是不是情人节呢?小编在这里还是想说明一下呢。因为现今不少商家也错把"七夕节"当"情人节",一味地注重了"中国情人节"中的"情人"意蕴,而忘却了其他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要重拾起来。
不仅如此,更有商家在"拉拢"人心方面煞费苦心,各式各样的营销手法层出不穷。比如举办婚嫁体验,,男士DIY礼物等。可消费者对此似乎不领情。究其原因,七夕促销噱头与西方情人节过于雷同,钻石、黄金、铂金、翡翠等与七夕节日气氛难以"匹配",缺少"七夕节"的文化底蕴。国内商家推出的产品设计大部分缺少东方情调,开展的活动也少了"七夕"独有的韵味。
又一个"七夕节"来临了,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广为传播"七夕节"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七夕"民俗活动,才能让"七夕节"根植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中逐步成长,并更好地传承下去。『上一篇:立秋将至,各地立秋习俗登台亮相 』『目 录』『下一篇:国学教你如何轻松读懂《山海经》 』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作者
- [ 杜甫 ]
- [ 李白 ]
- [ 刘禹锡 ]
- [ 孟浩然 ]
- [ 陆游 ]
- [ 王维 ]
- [ 黄庭坚 ]
- [ 辛弃疾 ]
- [ 苏轼 ]
- [ 岑参 ]
- [ 白居易 ]
- [ 王安石 ]
- [ 杜牧 ]
- [ 高适 ]
- [ 欧阳修 ]
- [ 刘长卿 ]
- [ 韩愈 ]
- [ 韦庄 ]
- [ 孟浩然 ]
- [ 李商隐 ]
- [ 许浑 ]
- [ 李贺 ]
- [ 杨万里 ]
- [ 韦应物 ]
- [ 秦观 ]
- [ 元稹 ]
- [ 陶渊明 ]
- [ 陈与义 ]
- [ 范成大 ]
- [ 柳宗元 ]
- [ 温庭筠 ]
- [ 元好问 ]
- [ 李清照 ]
- [ 文天祥 ]
- [ 王之涣 ]
- [ 杜荀鹤 ]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