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人物:曾国藩如何面对失败
作者:佚名 时间:2023-10-14-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的点乘着希望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背着轻轻的仰望"脍炙人口的歌曲《蜗牛》道出了正在为目标努力奋斗人们的心声。蜗牛爬得慢,但是从未放弃,这种精神不仅在现今社会中有很多励志案例,就连国学人物曾国藩先生也是其中的代表,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曾国藩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曾国藩"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熟悉的曾国藩是清朝的一位大官员,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正是这样的一位大官员,又怎会想到他并不是天生聪明,而是大器晚成的呢?大器晚成的曾国藩始终读书治学不辍,修身齐家不殆,并坚持写日记到临终前一天。或许正是有这种坚持的毅力,才会有抵抗失败的动力,让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用他自己的话说:"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 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皇皇200万字蝇头小楷,忠实地记录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仅就"活到老、学到老、改 造到老"的恒心而言,就足以令世人钦佩有加。最终,曾国藩成为修身齐家的楷模,治国安邦的栋梁,位列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
如今这本日记还编成书,著成册,提供给世人学习。
曾国藩面对失败仍然坚持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国藩的修为、才学与业绩,众所周知。但细看史书就会发现,曾国藩出身寒门,发轫之初颇为不顺,人生征程的每一次起跑,都遭遇过失败。
曾国藩曾连考七次才考中秀才,连考三次才考中贡生,殿试成绩也不很理想。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曾国藩举债进京,第三次参加会试,最终 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从科举史料中我们知道,"非进士不入翰林" 非翰林不入内阁",不登二甲是进不了翰林院的,"同进士出身"不过是个安慰性的名分而已。
时年28岁的曾国藩为此羞愤难耐,当天就要打道回乡。多亏乡贤劳崇光的一番劝慰和指点,这才重新打起精神,准备即将开始的朝考。
劳崇光乃道光十二年进士,时任翰林院编修。他为人慷慨、爱惜人才,听说曾国藩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气馁,就点拨他说,读书人当以立志为之本,为学有为学之志,修身有修身之志,做人亦有做人之志,有志则断不甘下流。
曾国藩改名鼓励自己"大步向前"
于是,在劳崇光的悉心安排下,曾国藩按时参加了朝考,并拜谒了主持会试的穆彰阿。此前,劳崇光已遣人将曾国藩的诗文抄写出来,呈送给穆彰阿以及当朝政 要预览。
穆彰阿很欣赏曾国藩的策论和文笔,交谈之后更是颇感投契,勉励他莫以士子为限,而要高飞远举,以成大器,并取"国之藩篱"之意,建议他将原名曾子城改为曾国藩。
曾国藩输在了起跑线,但赢在了终点线
这个重新定义人生的名字让曾国藩雄风重振,并凭借自己的扎实功底,在朝考中名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对其文论也颇为赏识,朱笔一挥,拔为第二, 授翰林院庶吉士。这样的结局,不仅让关注这次朝考的人吃惊,连曾国藩本人也觉意外。自此,曾国藩终于跃出了科举的"起跑线",开始了他宦海生涯的辉煌之旅。
起跑线并不是人生的终点线,很多时候不要被自己的思维所束缚住了,阔步向前,或许就是王维在《终南别业》中提到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走过去了,就是一篇新天地。
『上一篇:国学人物:怀念杨绛先生 』『目 录』『下一篇:国学探讨:帝皇背后的技术战士 』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作者
- [ 杜甫 ]
- [ 李白 ]
- [ 刘禹锡 ]
- [ 孟浩然 ]
- [ 陆游 ]
- [ 王维 ]
- [ 黄庭坚 ]
- [ 辛弃疾 ]
- [ 苏轼 ]
- [ 岑参 ]
- [ 白居易 ]
- [ 王安石 ]
- [ 杜牧 ]
- [ 高适 ]
- [ 欧阳修 ]
- [ 刘长卿 ]
- [ 韩愈 ]
- [ 韦庄 ]
- [ 孟浩然 ]
- [ 李商隐 ]
- [ 许浑 ]
- [ 李贺 ]
- [ 杨万里 ]
- [ 韦应物 ]
- [ 秦观 ]
- [ 元稹 ]
- [ 陶渊明 ]
- [ 陈与义 ]
- [ 范成大 ]
- [ 柳宗元 ]
- [ 温庭筠 ]
- [ 元好问 ]
- [ 李清照 ]
- [ 文天祥 ]
- [ 王之涣 ]
- [ 杜荀鹤 ]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