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绿帽子?为何冠以男女关系不雅含义
作者:佚名 时间:2023-10-22-
近期娱乐圈出了个大新闻:王XX被自己的经纪人带了绿帽子,什么是绿帽子?为何冠以男女关系不雅含义呢?今天,小编从很有文化的国学角度为大家讲解一下:什么是绿帽子?
绿色为间色,与卑贱有关联
首先,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排序是有讲究的,绿色之所以总是在正色之下,这是因为绿本身是由黄和蓝组成的,是间色。
《广韵》中解释绿为"青黄色",孔颖达注疏"绿,苍黄之 间色"。现代色彩学将色分为原色、间色,原色有红黄蓝三种,即"三原色",古代我国将原色称作"正色"——有红黄蓝白黑五色,正色的地位是很高的。
如秦 朝以"水德"王,"水色黑",因而秦代的旌旗都是黑色的;古人认为地是黄色,位置在中央,所以皇帝服黄色。到清代有正黄白红蓝和镶黄白红蓝"八旗",都是 正色。而绿旗兵排在八旗之外,皆是汉人军队。
绿之地位不高,就因为它是间色,是蓝色和黄色调和而成的,并不是纯色。
古人贵正色而贱间色,这是千载不变的,虽然有时也会用绿色作为对比色,但决不能僭越正色,而"绿"字本身常与卑贱相关联。
绿帽子的渊源出自何处?与绿色有关
那绿色从何处何时开始被人们比作"卑贱"含义呢?以及绿帽子的渊源又来自哪?接着看。
绿色喻为"贱"自《诗经》始,《邶风·绿衣》中"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是说古人以黄色为上,绿色为下,而绿作了上衣,而黄作了下裳,上下易位,比喻夫人失位贱妾上僭,所以"心中忧矣"。绿色在三千年前已被视为卑微卑贱。至于绿帽子更是有源流可查的。
比如像"绿冠军"是指娼妓的丈夫,"绿衫"指官职卑微,至于"戴绿帽子"与骂人"乌龟"、"王八"是同义语,更是让人难以 启齿。
不仅如此,在古人眼里,绿色是一个"卑贱"的颜色。"穿红挂绿"对于今人是服装鲜艳的意思,穿绿对于古人来说,是表示身份的卑贱,戴绿更是一句十分难听的骂人话,由此引出来东方文化的"绿帽子"话题,当然这里针对的是男士的衣服。因此也就有了绿帽子只适用在男人身上。
绿帽子与男女关系:带有不雅关系的惩戒意味
绿帽子的内涵一开始并不是指妻子与别人私通的丈夫,而是从奴才身份地位卑贱演变而来的。
春秋时,有卖自己的妻女求食者,都要裹绿头巾,以别贵贱,从这里看已经有了羞辱的意味。
到了汉代仍然如此,《汉书·东方朔传》中记,馆陶公主是汉武帝的姑母,中年后寡居。后来和很年轻的情夫董偃出双入对,一日汉武帝来看姑母,她让董偃出来觐 见,董戴"绿绩"谒见汉武帝。这种打扮是奴才身分。
李白有诗云:"绿绩谁家子,采珠轻薄儿。"唐代贞元年间,《封氏见闻录》记载,延陵令李封对凡是犯罪错 的官吏不加杖罚,只是让他裹绿头巾以羞辱,错误严重的戴的时间长,轻微的则短,可见"戴绿头巾"已经作为了一种惩戒。
绿色到了元代更是卑贱了,"戴绿帽子"成为典章中的条例。元典章对绿衣绿头巾作了明文规定,至元五年(公元1111年),准中书省札,凡娼妓之家,其家长亲 属男子均要戴绿头巾。其实这已经有了特殊行业的着装规定。
到了明朝,规定伶人不仅要裹绿头巾,还要兼穿绿衣,将绿头巾又发展了一步。在那个时候,穿绿不仅 仅是卑贱了,还是对人的一种侮辱,这就发展到后来骂人用"戴绿头巾" 戴绿帽子",这种骂人话的由来始自元明以来的典章。
穿绿是对人的轻贱乃至侮辱大概只有我们古代如此。
《燕翼诒谋录》记,李后主投降后朝京师,群臣随才任吏,但公卿将相多为小官,而官服一律为绿色,"以示别于中国也"。绿色 降官服与衣绯著紫的朝官服一目了然,投降的官员历来如此,其中轻蔑侮辱的成分不言自明。
从古代一直演变至今,绿帽子这个名词就成为了特指被自己老婆出轨男人的代名词,怪不得王宝强会如此生气了呢,作为一名吃瓜群众,也为宝宝感到悲哀。
『上一篇: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为何叫墨子号 』『目 录』『下一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什么意思? 』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作者
- [ 杜甫 ]
- [ 李白 ]
- [ 刘禹锡 ]
- [ 孟浩然 ]
- [ 陆游 ]
- [ 王维 ]
- [ 黄庭坚 ]
- [ 辛弃疾 ]
- [ 苏轼 ]
- [ 岑参 ]
- [ 白居易 ]
- [ 王安石 ]
- [ 杜牧 ]
- [ 高适 ]
- [ 欧阳修 ]
- [ 刘长卿 ]
- [ 韩愈 ]
- [ 韦庄 ]
- [ 孟浩然 ]
- [ 李商隐 ]
- [ 许浑 ]
- [ 李贺 ]
- [ 杨万里 ]
- [ 韦应物 ]
- [ 秦观 ]
- [ 元稹 ]
- [ 陶渊明 ]
- [ 陈与义 ]
- [ 范成大 ]
- [ 柳宗元 ]
- [ 温庭筠 ]
- [ 元好问 ]
- [ 李清照 ]
- [ 文天祥 ]
- [ 王之涣 ]
- [ 杜荀鹤 ]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